肉雞是一類高產的生物,很大程度上這與其自身體內的生物功能息息相關。不同的營養因素會影響肉雞的生長、繁殖、產蛋量、免疫力和對各種環境應激的適應力。這種關系應提供可以調整營養方案的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S816.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06-0048-03
家禽日糧的代謝能(Metabolic Energy,ME)水平會對動物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日糧能量每增加110 kcal/kg,肉雞的日增重就會增加45 g。這種關系可用來在短時間內使肉雞達到目標體重。然而,應當指出的是,隨著能量水平和生長性能出現類似的增長,飼料轉化率會降低0.1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增加的生長必須與日糧能量密度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保持平衡,以便能夠在不會影響經濟可行性的情況下實現最佳的生產性能。對絕大多數的商用雞群而言,研究發現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目標體重可以用ME水平3 300 kcal/kg的日糧來實現,且對生產成本無任何不利影響。如果日糧ME水平增加,那么日糧蛋白質供應量也應相應地增加,以避免胴體脂肪過量形成(表1)。因飼喂高能量低蛋白質日糧后形成的體脂,一部分脂肪會沉積在腹部內臟器官的周圍,結果使屠宰率至少下降3 %~4 %。
1 營養和繁殖力
雞的繁殖力會間接地受營養的影響,且如果種蛋缺少了某種營養物質,那么受精蛋可能無法孵出有活力的雛雞。當然,除了營養以外,種蛋在收集、儲存和入孵時應處于最佳的環境中。
當試圖緩解因母雞年齡的增加而導致的繁殖率下降時,通過調整日糧組成和產蛋高峰后的每日飼喂量來控制母雞的體重,可以認為是第一個管理策略。在一項研究中,比推薦體重輕500 g左右的肉用種母雞,具有比處于標準體重的母雞更高的繁殖率(2 %~4 %)。種蛋孵化率也會受到肉種雞日糧中維生素含量的影響。例如:日糧不含核黃素會導致7周后種蛋孵化率為0。如果在配制日糧時維生素不慎忘記添加,或者某些維生素被日糧生產商遺漏了,那么維生素不足的問題就會出現。維生素不足的問題也可能會發生在日糧生產或貯存時所提供條件不利的情況下。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重要的是要密切監測維生素的不足問題,并保證改善種雞繁殖力所需的維生素能夠充分供應。
2 營養和產蛋量
日糧蛋白質水平也是決定種雞產蛋量和蛋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圖2和表2)。脂肪也會對產蛋性能產生類似的作用,這可能是由于脂肪會影響雌激素的代謝,而雌激素能夠控制蛋黃中卵蛋白的形成,從而有助于增加雞蛋的大小和重量。日糧的脂肪來源會影響雞蛋大小和蛋重的增加程度。在一項研究中,蛋雞喂給添加植物油或相同水平魚油的日糧,結果植物油組母雞所產蛋比魚油組母雞所產蛋大4 %。這種差異可歸因于植物油對雌激素代謝的促進能力更強。
其他營養物質,如纖維,可能會影響雞蛋的色素沉積。在不同的纖維源中,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s,DDGS)會影響蛋黃的顏色,使蛋黃變成大多數消費者首選的微紅色。這是因為玉米含有較高水平的葉黃素,而葉黃素是蛋黃色素沉著的主要貢獻因素。
營養也是蛋殼成形的重要因素。日糧的鈣含量可能是限制蛋殼成形的最重要因素,因為鈣是蛋殼的主要成分。日糧鈣水平從1 %提高到3 %,會使蛋殼厚度從328 μm增加至388 μm,且隨后的裂縫蛋比例從26.2 %下降到10.2 %。
3 營養和免疫
家禽生長在由微生物因子引起的諸多疾病挑戰的環境中(圖1)。對于這些情況的每一種,營養方案可以進行調整,以滿足家禽在不利條件下對特定營養素需求的增加或減少。研究發現,當球蟲病在雞群中流行時,日糧蛋白質含量應該減少。如果蛋白質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那么家禽小腸中胰蛋白酶活性也較高。這會加快球蟲釋放卵囊的速度,從而會使球蟲對免疫接種不敏感。同樣,鈣的供應量也應有所降低,因為這種礦物質也會增加胰蛋白酶的活性。
另一方面,可能有必要提高某些營養的供應量,以便更好地控制其他疾病。如果家禽感染了大腸桿菌,那么它們應攝入更多的維生素E。在對1日齡肉雛雞進行的研究中,當日糧維生素E水平從150 IU/kg提高至300 IU/kg時,2周齡時產生針對大腸桿菌感染的特異性抗體的量呈線性增加。如果父母代種雞的日糧含有300 IU或450 IU維生素E,那么我們也可以觀測到類似的反應。當日糧維生素水平較高時,后代7日齡時抗細菌(如牛布魯菌)感染的免疫力水平會提高。
4 線性關系
日糧維生素A水平與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維生素A含量從 2 200 IU/kg提高到4 400 IU/kg,會導致針對此感染的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多,同時死亡率下降。
研究發現,當雛雞在持續3周中每日飼喂高水平(即 1 000 mg/kg)維生素C時,其在抗沙門氏菌方面表現出較強的能力。當日糧鐵的含量從250 mg/kg提高至450 mg/kg時,也可觀測到類似反應,且死亡率下降9 %。在日糧中添加乙酸類化合物,如乙二胺四乙酸,也會產生有益的作用,因為它可以提高鐵的生物利用率。
日糧的物理形態與肉雞的免疫問題之間也會產生相互作用。在一項研究中,人們發現給肉雛雞飼喂完整顆粒的小麥,會減少肉雛雞腸道內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和產氣芽孢桿菌的數量,并因此可降低與之相關的死亡率。在此,在某些情況下,給雛雞飼喂用錘式粉碎機加工的小麥細粉,其死亡率上升至28.9 %;相比之下,雛雞喂給用滾筒輾粉機加工的小麥粗粉,死亡率為18.1 %。不過,在其他研究中,實驗性感染球蟲病的肉雛雞無論喂給小麥細粉還是小麥粗粉,盲腸中柔嫩艾美球蟲的發育量都會增多。與飼喂小麥粉的肉雛雞相比,這會明顯降低飼喂完整顆粒小麥的雛雞增重。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出:當肉雞的胃腸道處于健康狀態時,日糧中添加完整顆粒小麥可有助于提高消化道的功能和免疫力,但是當胃腸道的完整性因微生物的入侵而受到損傷時,日糧中添加完整顆粒小麥可能會降低肉雞的生產性能。
5 適應日應激
熱應激條件下的較低采食量可通過向日糧中添加酶制劑來得到部分的改善,因為酶制劑可提高日糧的利用率(圖3)。一項利用含淀粉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混合酶研究對肉雞進行了試驗,結果肉雞采食含酶制劑的日糧后,表現出更高的代謝率,并且49日齡的活重到達2 013 kg,而對照組肉雞的活重僅為1 886 kg。添加酶制劑后,肉雞的飼料效率也提高了0.07點。
在炎熱氣候下,日糧中應該考慮添加更多的脂肪,特別對肉雞而言,從而使每日的能量攝入量可以滿足其生長需求。熱帶農場的常見做法是夏季不向日糧中添加脂肪,而冬季則添加脂肪。因為據認為肉雞在夏季對能量的需求小于其在冬季對能量的需求。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熱應激下向日糧中添加脂肪確實可以提高肉雞的采食量和生產性能。這是因為脂肪的熱增量低于其他能量源,如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當日糧能量密度因添加脂肪而提高時,重要的是要保持日糧營養的平衡并進而優化利用率,日糧中其他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的水平應相應地進行調整。
6 早晨和夜晚
飼喂時間在減輕熱應激對雛雞采食量和營養利用率的影響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當氣候較涼爽(清晨和傍晚)時,肉雞應該采食一天中的大部分飼料。肉雛雞比蛋雞對飼喂時間更加敏感。調整飼喂時間本身能夠減少與熱應激相關的許多問題,但該方法在蛋雞上的應用不如在肉雛雞上有效。因此,建議在每年最熱的幾個月中,需要考慮采用其他管理手段,以使蛋雞取得更好的產蛋性能。
7 適應高海拔環境
對飼養在高海拔的肉雞而言,日糧中的確應加入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因為可以通過減少高海拔地區低氧分壓、高紫外光和高代謝率引發的許多氧化應激問題,從而有助于改善生產性能。
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地區海拔高度為3 050 m~ 3 600 m,大氣的氧分壓相對于海平面地區的氧分壓低30 %。一項在此地區進行的研究中,肉雛雞在6周中喂給含200 mg維生素E的日糧,結果與采食無維生素E的對照日糧的肉雛雞相比擁有更好的生產性能(表3)。
日糧中添加維生素E而獲得的較高生產性能,可歸功于采食量和日糧營養物質利用率的提高,特別是對健康、增重和生存能力必不可少的蛋白質的攝入量和利用率的提高。維生素還可以改善血液指標,主要是由于其會對造血器官及紅細胞生成產生有益的作用,從而可增加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水平,并幫助肉雛雞適應高海拔。
8 釋放能量
在高海拔地區,肉雞日糧也應考慮添加B族維生素,如硫胺素、核黃素和煙酸。這些維生素可通過釋放日糧中的能量,進而彌補高海拔應激下觀察到的能量攝入較少的問題來幫助肉雞提高生產性能。
同樣重要的是向高海拔地區的雛雞肉雞中添加充足的鐵,因為高海拔地區的氣壓較低,每次呼吸的氧氣吸入量更少。在這種情況下,鐵會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并促進其被細胞的利用率,因此可提高肉雞的生產性能,并適應高海拔地區的條件。應當注意的是,用于家禽飼料中最常用的谷物和豆類含有不易吸收和利用的非血紅素鐵。因此,高海拔地區的肉雞日糧的確應該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含有血紅素鐵源,如動物源血紅素鐵,每千克飼料至少添加80 mg鐵量,并且在雛雞的每個生產階段,蛋白質和能量成分保持在最佳水平上。
原題名:Biological functions demand adapted nutrition(英文)
原作者:Salah H. Esmail博士(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