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想的執著,頂層設計的推動,金融危機的倒逼,創業激情的迸發……2014年,中國國企在過去輝煌成就的基礎上,再次展開了新一輪改革的宏圖。
2014年,被稱為中國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元年。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公司將啟動油氣銷售業務重組,引入民資,實行混合所有制,并授權董事長在社會與民營資本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況下行使有關權力。此舉被視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冰之舉。之后的7月,國資委宣布了首批四項改革試點名單,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等央企在改革中先行一步。
中央企業一馬當先,地方國企也不甘落后。各地紛紛制定了自身的改革措施,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可喜進展。
2014年11月18日,遼寧出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意見》。至此,2014年公布國企改革方案的省(市、自治區)已超過25家。尚未公布最終方案的河北、吉林等地也已進入方案制定尾聲。
上海:打響“第一槍”
和中央企業按照國資委的統一部署邁著整齊步伐齊步向前不同,地方國企改革更多體現出了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的特點,可以說“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即便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各地構想也不盡相同。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重鎮,也是國企重鎮。繼2013年12月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以來,2014年,上海制定實施24個配套細則,累計完成或推進80余個項目,國資委監管企業從52家收縮為44家,新增海外投資330多億元……作為地方國企改革的“第一槍”,上海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所強調的那樣,“管好資本、放活經營,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牛鼻子’”。通過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使國企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上海的“第一槍”打出了示范效應。
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是上海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時的關鍵詞。上港集團、上海汽車、上海建工、華誼集團均已完成了這一進程。2014年上海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借殼棱光實業,都是令資本市場激動的舉措。
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公眾公司為主要實現形式,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與優化國資布局結構、推動國資有序流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機結合起來,才是上海市追求的目標。
在整體上市之后,上海國企的混改步伐沒有停歇。2014年11月,上港集團拋出醞釀已久的員工持股草案,涉及1.6萬余名員工,認購金額高達18億元。
下一步,上海將以推動國資流動平臺建設為抓手,管好資本、放活經營。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兩大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國際集團以浦發銀行、國泰君安、中國太保為龍頭,加快縱向整合力度,盤活金融和類金融資產300多億元。國盛集團通過市場化方式,完成上海蔬菜集團、建材集團等企業的聯合重組,盤活存量資產88億元。
這一改革,實際上是國資監管者自身的革命。通過流動平臺建設,將把國資委的行政之手和企業的市場化經營隔離開來。根據規劃,2015年上海將實質性啟動國資流動平臺,完成部分整體上市公司存續企業托管方案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平臺公司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工作格局。
北京:步履穩健
和上海大刀闊斧的“海派”風格相比,北京的國企改革步伐更加穩健。為了解決國企改革中歷史負擔重、資金籌措渠道窄等問題,北京成立了國企改革發展基金,力圖走出一條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利用改革紅利彌補改革成本的新模式。
據了解,這一基金由京能、首鋼、北汽、城建、金隅、祥龍、北京電控和國管中心八家企業發起,將采用母子基金、“一體兩翼”架構體系,資金募集規模為400億元,參與市屬國資國企重大股權投資。不久之后,基金有望向市場公開募集。
目前,國企改革發展基金主要用于解決國企歷史負擔問題,但對于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也準備適當納入,目的是成為開放型的國企改革發展保障平臺,盡量降低國企改革可能引起的震蕩。
廣東:充滿想象空間
廣東國企改革的目標比較多元,亮點也較多,如塑造30家左右千億元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旗艦企業,不設國資持股比例下限,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80%,二級及以下競爭性國有企業基本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廣東省屬企業資產證券化率由現在的20%上升到60%,主營業務完全實現整體上市,探索專業監管和委托監管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監管新模式,以及引入互聯網思維、負面清單制度的創新思路等,想象空間甚大。
目前廣東省屬21個國有企業集團中,共有10個集團擁有上市公司,分為準公共類企業和競爭類企業兩類。準公共類企業下屬的白云機場等上市公司可能進行的改革包括股權激勵機制改革、企業內部資源整合、引進資本,競爭類企業下屬的貴糖股份、星湖科技等上市公司還可能涉及資產注入上市平臺、引進非國有資本、管理層員工持股等改革。
重慶:再成國企改革新高地
在改革與發展方面,重慶歷來不是一座讓人失望的城市。2014年,重慶在推動市屬國有集團層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國有企業股權化步伐,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均邁出了重要步伐。
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方面,重慶開始了市屬國有集團層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股權化。改革目標是以管資本為主,以整合資源為重點,加強國有資產分類監管,同時推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試點,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國企管理人員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
有數據顯示,重慶市39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已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在1505戶國有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達61.4%。國資國企讓渡了一批較好的項目,為非公經濟發展騰出了“空間”。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并表資產中的非公比重已達47%,國資企業通過產業發展與帶動,與13.2萬戶非公企業形成了產業鏈合作。
按照規劃,未來3~5年,重慶市2/3國企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80%以上的競爭類國企國有資本實現證券化。此外,還要培育3~5家具有全國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打造10家左右中國500強產業集團;競爭類企業80%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在先進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如果說2014年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了破冰之旅,改革的重點在于打破堅冰的話,2015年央企地方國企改革將全面展開,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釋放改革紅利,國企改革將迎來生機勃勃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