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4年6月以來油價暴跌六成為標志,21世紀初開始的這一輪初級產品牛市徹底結束,整個初級產品市場全面陷入熊市。從尼日利亞、南非到巴西,從海灣石油君主國到曾經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俄羅斯,那些在此前十年在初級產品牛市期間享受了輕松愜意好時光的初級產品出口國,在初級產品行情和美聯儲貨幣政策轉折的夾擊下紛紛陷入困境。
在更長歷史跨度上考察,近代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以來,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績普遍較差,從拉美、非洲到一戰之前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俄羅斯帝國,莫不如此,以至于國際經濟學界造就了“資源詛咒”的術語。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資源詛咒”現象之所以形成,產地的資源民粹主義思潮難辭其咎。
何謂資源民粹主義?這種思潮是將某種自然資源視為只有產地當地居民,甚至只有產地某一民族的居民才能使用、享受其收益的財富,即使沒有為此種資源開發付出任何勞動也要理直氣壯利益均沾,不分青紅皂白給下游用戶買主扣上“掠奪資源”之類唬人高帽。
資源民粹主義之誤,誤在其立論基礎就違背事實或失之片面,推斷更悖離邏輯。這種狹隘資源民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完全對抗。
首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財富之源;無論是生活常識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都告訴我們,沒有開發的資源本身不是財富,經過勞動開發出來的資源才是財富。因為某種資源出產于某地,就將這種資源視為只有當地居民、甚至只有當地某一民族的居民才能使用的財富,即使沒有為此種資源開發付出任何勞動也要理直氣壯利益均沾,卻無視和抹煞勞動者的作用,這本身就違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
其次,沒有市場需求的資源不會得到開發,經過勞動開發出來的資源還需要經過市場才能實現其價值。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將銷售環節稱為“驚險的一躍”。狹隘資源民粹主義把自然資源、特別是油氣產品銷往其他地方說成是對銷售地的恩賜,甚至把這說成是銷售地對產地的掠奪,殊不知在市場經濟下,要謀求發展,銷售市場才是最為重要的東西。
在青島、順德、合肥這三個全世界最大家電生產基地,市民不會認為本地家電賣往外地和國外是自己遭受掠奪;吐魯番的農民不會認為內地客商來收購他們生產的葡萄干是掠奪……那么,把油氣等資源產品以市場價格銷往其他地區消費市場如何能成為對買主的恩賜?又如何能成為買主對資源產地的掠奪?
作為世界最大的初級產品進口國,在初級產品出口國的資源民粹主義浪潮中,中國受害最深。在國內,資源民粹主義也對某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無論是為了在海外創造更公平、合理、友好的商業環境,還是為了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反思資源民粹主義之誤,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