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30多年來,從破除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然后相應的在社會體制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來看,改革的初衷是要破除計劃經濟體制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公有和私有混合型的經濟體制。但是近20年來,在自由主義學者的誤導下,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就是強調不斷的變,不斷的破。這種輿論潮流所隱含的目標,其實就是指向我們的基本社會主義制度。現在看來,到了強調建設、強調治理的轉折點。
產業安全遇到諸多問題
關于產業安全問題,現在除了幾個少數我們國家掌握技術和企業控制權的行業之外,都在某種程度上遇到了問題。電子信息大家都能夠看得清楚,我們的基礎軟件是人家的,CPU是人家的,核心技術沒有掌握。我們的神舟飛船在技術上應該是世界前列了,可是其中的基礎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大部分是人家的。因為西方對這類基礎芯片禁運,我們只好走私進口,人家隨時可以收緊。這意味著我們高級尖端武器的命脈自己還沒有掌握。1998年,國務院發文件要重點關注軟件和集成電路的發展,對這兩個行業減免增值稅。美國人馬上大喊大叫,逼迫我們取消這個政策,結果我們乖乖就范。
普通的競爭性領域,天天講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少管。結果取消了所有的工業部,取消了經貿委。后來在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強烈要求下重新建了工信部,但是今天工信部對工業界的領導還是沒有落到實處,產業政策貫徹不下去。第一政府少管,第二加入WTO,實際上是取消了政府統一的組織進口替代的政策,企業可以隨意進口想要的設備。日本韓國當年對裝備進口是非常嚴格的,就是為了保護國內裝備工業。沒有這樣的政策,核心工業發展不起來。
關鍵技術應該掌握在自己手里
現在瓶裝水的價格為什么那么低,主要是因為在1999年朱镕基當總理時,組織攻關,攻克了聚酯裝置的技術。這之后迫使日本進口同類設備的價格下降了三分之二。就這樣我們也不要他的了,自己干,聚酯瓶子的價格才那么低。這樣的自主創新例子,怎么沒人宣傳?一般地說,我們的某種工業裝備如果自己不會造,進口費用就非常高,一旦解決了國產化問題,同類進口裝備馬上就降低50%~70%。為什么我們的地鐵建設的那么快,主要是我們的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實現了技術自主化,這就逼迫外國人降低進口價。但軍事工程絕對不能用進口盾構機,因為在地下作業定位定向,必須用GPS導航,解決不了國產化,國防工程就沒法干。

這些都是國家命脈,這些事情都是國有企業做的,而且這些企業根本不是壟斷型企業。這樣的企業今天如果要賣,我不知道軍隊會是什么反應。2006年,我們的核心軸承廠也要賣給外國同類企業,差一點就實現,最后被擋住了。如果這事不管,以后你們的坦克軍艦飛機還要不要?上面說的都是地方國企,特高壓、盾構機、軸承,都是原來中央下放成為省屬企業的。國資委現在無權管,地方國資委急著要賣。這種危及國家安全的“改革”是禍國殃民的改革。
自由派經濟學家的主張,盡快把國企都賣給私人或外資。其根據很簡單:只有私有企業才是市場的主體,國有國企就不是市場經濟。那么,你們是不是為了市場化改革,就可以毀掉我們國家的前途?你們主張的“改革”究竟是為全國人民造福,還是給全國人民造孽?連起碼的出發點都不要了。在高度開放的環境下,我們的很多競爭性行業被跨國公司控制或壟斷。這已經威脅到我國的經濟主權。前幾年我做了一個資料匯集,涉及輕工、裝備制造、金融、流通、郵政、零售、咨詢、糧食加工流通等行業,都是如此。去年做了幾個行業分析,日化行業,各子行業的國內市場份額的70%~80%被跨國公司占領。牙膏、洗滌劑、化妝品等等,牙膏的老品牌基本被外資收購,如中華。兩面針迅速衰落。化妝品是90%以上,內資名牌大寶100%成了美資。
日化本應該是內資民營企業最容易做、最應該做的事情嗎,最后還是讓外企給占領了。藥,國有只占12%,外資是25%,而且外資掌握了全部的新藥的專利,我們研究新藥的機構不知道在哪里。
開放必須有度
如果我們繼續這么無限制的開放,在市場條件下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的經濟最終會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局面。我們必須注意基本的理論問題:第一,我們的市場化和政府調控的邊界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政府什么都不用管?我們面對的究竟是什么樣的對手?在當前全球化環境下,世界市場實際上是西方壟斷型跨國公司占主導地位的世界市場。這些壟斷公司無孔不入,力圖占領和控制后進國家的市場。在這種競爭條件下,主張“政府少管、不管”,行不行?第二,政府要不要掌握開放的“度”?“融入全球化”,要不要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我們的改革開放,是為了融入西方主宰的國際分工體系,還是為了我們的現代化?不講開放條件,不講我們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那么我們的改革開放究竟要把中國引到哪里去?
還有一些人說什么“只要政府有稅收,地方解決就業就可以了”,意思是放開招商引資,不必在意外資比重。對外資企業長期減免所得稅,人家還不一定交。2012年數據,百元銷售額中間,國企稅費負擔是8%,私營是3.2%,外資是2.3%。香港一個研究機構調研結果,蘋果的iphone在大陸組裝,iphone5的銷售額中,蘋果本部占52%,代工企業富士康占18%,中國工人拿到多少?1.8%。讓中國人拿著這么可憐的一點點份額,解決了就業問題,企業的利潤在哪里?在洋人的手里。這么搞下去,別看現在人均6000美元,大家對增長如此樂觀,10000美元的門檻,你過不了關。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因為你的市場化程度不夠,恰恰因為你不講國家戰略,你過分強調市場化、強調開放,必然會停滯不前。這就是拉美國家的教訓。
連這點起碼的經濟學知識,歷史知識都不給大家講清楚,就聽那些經濟學家忽悠,只要開放,只要市場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包括貧富差距也要用市場化解決。所以,今天經濟學思想極其僵化和脫離實際,如果不能撥亂反正,中國就沒法前進,就會倒在這個門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