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表示,要著力完善國有企業監管制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對國企領導班子的監督,搞好對國企的巡視,加大審計監督力度。
完善國企監管制度,顯然是做好國企監管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而要做好這項工作,重點應當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出資人的監管要到位。不管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如何改革,也不管實行怎樣的監管方式,出資人都是現階段最為重要的監管環節之一。也就是說,出資人的監管是否到位,是否真正按照出資人的要求履行監管職責,對國企的健康有序發展、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減少腐敗等十分重要。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出資人監管不到位是一個比較普遍、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到底如何履行出資人職責,各級監管機構都沒有找到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沒有建立完整的監管制度與體系。二是已經形成的制度,也很難真正落實到位。
所以,在完善國企監管制度時,如何建立更加科學、有序的出資人監管制度與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尤其在面對國企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完善出資人監管制度和體系,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其二,企業的“三會”制度要健全。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會,是企業經營決策、管理監督、規范運行最為重要的制度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三會”制度的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特別是董事會制度,更多的還是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套運行,導致企業決策很難步入民主化、程序化、科學化軌道。
要完善國企監管制度,就必須健全企業的“三會”制度。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董事會制度必須按照市場化要求建立,能夠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按照市場化要求運行,而不是受制于行政權力。對監事會來說,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不受制于董事會、不受制于經營層,而是對全體股東、全體員工、對國家負責,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規范、執行國家財經制度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監督。股東會則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決策機構,不僅要對企業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而且要對董事會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若發現有不利于企業的問題,可以立即召開股東會予以制止和糾正。
在這里,國有股股東以出資人代表如何履行職責,如何表達出資人的意愿,如何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再者,審計的監督職能要發揮。對國企來說,審計監督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內部審計監督,二是外部審計監督。一些地方探索通過將企業內部審計監督與外派監事會結合到一起的辦法,倒是一種作用與效果都比單純依靠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好的舉措。因為,外派監事會代表的是出資人利益,且不受到企業董事會、經營層的制約。
總之,要完善國企監管制度就必須三管齊下,筑好企業的每一條制度防線,確保企業在運行過程中能夠規范、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