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新探索。在此背景下,如何落實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在這里,總書記所說的“細則”,是頂層的設計層面,制度、政策的制定層面,而頂層設計中的任何一個偏差,落實到基層都有可能會被成倍放大。所以,考察、關注、跟蹤基層改革效果的實際情況,對提高制定政策的科學性、解決問題的準確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企基層現狀亟待改變
從目前情況看,我國所進行的這場經濟體制改革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這十余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在市場化改革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革,使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超過90%,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有力地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務院國資委所屬的中央企業及其下屬的各級子公司,絕大多數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工作,建立了相應的公司管理體制和機制。這些工作增強了國有企業的市場適應力,保障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如果我們從國有企業基層一線的實際情況來看,就會發現一些切實存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一線勞動工人的實際勞動、福利待遇呈現出下降的態勢,而且這種下降態勢近些年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存在長期拖欠員工工資的現象,人員流動性大,流失嚴重;國有企業粗放式管理的陋習依然存在,工作中大手大腳,浪費現象嚴重;工作中大鍋飯現象依然嚴重,干多干少待遇一個樣,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國企基層雇傭思想蔓延,工人主人翁地位形同虛設;資金流經常斷裂,高質量工程難以保證……可見,股份制改革的科學性在基層工作中并沒有得到切實的體現。
這些問題是改革多年以來留存的頑疾,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國企改革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到國有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當前進行的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將使企業的經營管理同時具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某些特點。它不單單是一場個別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而且是一場生產關系的自發調整。做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將是今后一段時間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著力點。
混改成敗的判斷標準
評價工作開展的好壞與成敗,需要一個尺度或標準。判斷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敗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內容。如果按照從經濟主體的角度來劃分,可以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層次分為宏觀的國家和社會、微觀的各類企業以及基層的勞動工人三個層面的內容。由此,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要從這三個層面來衡量。
第一,是否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改善。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配置和調節的功能,也需要對市場競爭中的負面缺陷進行強力有效的制約和控制。具體地講,以國有資產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否實現在保持國家實力穩步增強、市場經濟旺盛的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又能使大多數人民群眾特別是在崗勞動工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福利、勞動福利得到不斷改善,既是考驗混合所有制成敗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經濟體制改革成敗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二,是否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此輪混合所有制改革主戰場在競爭性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內的國有企業雖然在母公司、一級子公司層面大都已完成公司制改革,但從基層子公司的運行機制到管理體制上看其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方式并沒有徹底改變,沒有實現正常市場化企業經營所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標準,粗放式管理、大鍋飯現象、決策獨斷專行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使國有經濟的生命力、控制力、影響力受到損害。堅決貫徹中央全會指示精神,深入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應是下一階段這些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在此次改革進程中,能否在基層層面形成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參與,并在良好的市場秩序中開展合理有效的競爭,以促進相關企業及所在行業競爭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的提高,將是判斷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敗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
第三,是否有利于企業基層特別是國有企業基層勞動工人生活狀況的改善。勞動工人不占有生產資料,只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工資性質的收入。他們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活躍和最富有創造性的要素,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各種社會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充當著市場缺陷彌補者、經濟結構失衡調節者的職能,理應成為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表率。正如同鄧小平同志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項工作正確與否的一項科學標準,以企業產權為核心內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應該將企業基層特別是國有企業基層勞動工人生活水平是否改善作為評判其改革成敗與否的一項重要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才能不斷夯實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實現國有資產與民營資本的結合中,構建起和諧發展勞動關系的長效機制,實現基層勞動工人得實惠、企業得效益、社會得穩定的共進局面,將是考驗其成敗的一項重要的評判標準。
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法治,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需要法治,需要法治為深化改革保駕護航,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