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聯棚鄉長嶺村和財政部社會保障司、湖北省財政廳、宜昌市財政局簽訂四方共建協議,開展為期3年的四方共建活動。經過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長嶺村村級產業蓬勃發展,全村農村經濟收入從2013年的2776萬元提升到近4000萬元;村民年平人均收入從共建前的9026元提高到13000多元;農村民主管理新機制和農村社會保障新模式已然成型。
“原點”看黨建
宜昌市政協副主席、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徐煒說,所謂“原點”看黨建,就是通過四方共建創建黨建工作新理念、新機制,轉變工作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高服務本領,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2013年8月27~28日,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副司長符金陵一行與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黃明、社保處長於翔、宜昌市財政局領導前往點軍區聯棚鄉長嶺村調研黨建和社會保障問題,在村委會召開的“困有所助”專題座談會上,提出了共建共學活動的目標、原則、主要內容和要求。同時,簽訂四方共建共學協議,確定長嶺村為全國“共建共學”活動聯系點。
2013年,四方共建為長嶺村困難群眾送去慰問金2萬多元、大米60多袋、食用油60多壺,及時送出了黨的關懷。2014年,湖北省財政廳將長嶺村作為省廳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基層聯系點和廳領導訪貧問苦慰問點。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省財政廳副廳長黃明、副巡視員傅光明等先后多次到長嶺村看望抗美援朝老退伍軍人、低保對象、五保對象等困難群眾,指導制定《長嶺村三年發展規劃》。黃楚平勉勵該村搶抓機遇,解放思想,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大力建設柑橘精品果園,走集體共富道路,為全市農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作出表率。
宜昌市財政局、點軍區還把長嶺村定為“三萬”(進萬村入萬戶惠萬民)活動聯系點,兩級班子成員多次到長嶺村調研,完成了“三個一”幫扶任務,即初步形成一個三年幫扶方案、具體確定一個當年幫扶計劃、近期幫助老百姓做一件實事。期間,宜昌市財政局各黨支部先后8次在長嶺村召開支部擴大會議,研究扶持村級產業發展問題。徐煒表示要整合各方資金,將局機關節約的三公經費用于支持長嶺村發展,保證幫扶項目按規劃實施,明確局班子成員、局屬各科室、二級單位與長嶺村48戶困難家庭結對幫扶,實施定向精準扶貧。
在四方共建的推動下,四級財政部門、村黨委多次深入群眾家庭,探訪慰問500多戶村民,收集意見600多條,并逐條進行回復處理。長嶺村黨委在全村大力實施基層黨建“12345”領航工程,不斷加強村黨委自身建設,不斷深化黨建主題創新實踐活動,著力增強村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健全一套制度: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建立“四議兩公開”制度,細化落實村規民約和村、組干部管理制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在全村形成一個班子、一套制度、一種聲音,當好村民的“主心骨”,讓黨的政策落地生根。
探索兩項機制:建立村級集體經濟長效增長機制,完善村級后備干部長期培養機制。選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5歲以下的后備干部到村委實崗鍛煉,解決村黨員隊伍年齡偏大問題。
實踐三個全覆蓋:全村黨員均簽定黨員承諾書,按照自身實際承諾在全村全面開展“三個全覆蓋”黨建主題活動,組織實施黨員10項承諾全覆蓋、黨員扶貧幫困全覆蓋、黨內關懷全覆蓋等活動。在促進和諧、做融洽鄰居的榜樣崗位上,黨員李云生用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法化解鄰里間矛盾,備受好評。在落實黨員扶貧幫困的榜樣崗位上,有無職黨員趙寶福義務照顧鰥寡父子20年的感人事跡。還要求有能力的黨員積極開展“一對一”牽手活動,無職黨員李金華、胡開亭、村干部楊金山,自愿結對牽手農村專業合作社管理創新,得到市區主管領導的充分肯定。
開展四項評優獎勵活動:在全村開展“黨員示范戶”、“清潔衛生戶”、“道德楷模”、“最佳婆媳”四項評比活動。
培育五支先鋒隊伍:充分發揮黨員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五個方面的引領作用,在全村組建五支黨員先鋒隊,對各種“落后”進行立體幫扶。
這些舉措樹立了長嶺村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新形象,建立了一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利益的村級黨員干部隊伍,為推進“幸福長嶺、魅力長嶺、和諧長嶺”建設打牢了政治與組織基礎。
“亮點”看社保
社會保障關乎百姓的福祉、社會穩定,備受黨和政府重視。四方共建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精準了解社情民意、扶貧濟困,為國家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借鑒。長嶺村高標準建設村級社保綜合服務中心,創新農村社保綜合服務新模式,成為探索建設全國農村社保綜合服務的試驗田。
點軍區委書記宋濤介紹說,長嶺村利用村委會大院的閑置空間,建設了集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留守兒童照料活動中心、殘疾人照料活動中心等多位一體的長嶺村社保綜合服務中心。中心總建筑面積940.47平米,投資總計260萬元,由財政部社會保障司、湖北省財政廳和宜昌市財政局統籌安排。
中心一樓設有老年人活動室、殘疾人活動室、老年人理療康復室、殘疾人理療康復室、法律援助室、村級衛生室等,醫療、健身、康復設備一應俱全,大廳里還設有電子顯示屏、電子觸摸屏及相關配套設施;二樓設有圖書閱覽室、義工服務室、親情聊天室、棋牌娛樂活動室、電視娛樂室、兒童活動室、網絡信息中心等;三樓是多功能大廳,擁有遠程視頻系統,可供一百多人培訓學習。
點軍區財政局局長李忠說,中心圍繞一個目標(建設全國農村社保綜合服務試點村),構建兩大平臺(信息數據平臺、呼叫服務平臺),運用3+1模式(公益化、社會化、市場化+志愿者隊伍),建成四個中心,實現五有功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權有所維、閑有所樂),形成一個覆蓋全村“安全、便捷、精細”的養老、護小、助殘、幫困綜合服務體系。
具體舉措是,構建統一信息平臺,支持受助對象及相關服務主體采用遠程方式接入,共享統一數據庫,從而形成“立足長嶺、輻射全區”的社會服務體系。建立大數據信息平臺,把全村人口信息、各類特殊人群信息集中到信息平臺,便于提供各類有針對性的服務。開發人臉識別系統,采集全村村民人臉信息,這些信息可在具有人臉識別的終端進行識別顯示。建立呼叫服務平臺,搭建熱線電話的智能調度機制,根據來電號碼結合數據庫自動判斷區域歸屬,對應專業社工等服務主體,根據需求完成緊急救助、生活幫助、咨詢及服務引導。
比如,受助對象只需按下特定按鈕,即可接通熱線電話;呼叫中心接到受助對象電話后,電腦屏幕會同時顯示受助對象的檔案信息,包括姓名、住址、健康狀況、親屬聯系方式等資料;手機具有GPS定位功能的,還可實時定位受助對象的位置信息;受助對象發生意外或遇到緊急狀況,中心會立即通知親屬、鄰里及110、120、119等機構;受助對象如需上門服務,中心會按照“服務匹配、就近服務、優質優先”的派單原則,將需求派遣給自有服務隊伍或入網的社會專業服務機構,由其按照約定的服務標準提供上門服務。
宜昌市財政局、點軍區政府從三方面為中心保駕護航。首先,以購買服務方式扶持啟動公益化服務。對全村五保老人、重點優撫對象、困難兒童、殘疾人、低保戶等特殊群體,提供動態監護、日間照料、托養、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家政、權益維護等服務。其次,幫助建立互助式社會化服務機制。通過社會成員的互動,使原來由政府及其福利機構提供對特殊群體的綜合服務過渡到面向所有弱勢人群、培養一批志愿者提供多種服務。最后,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市場化運作。在逐步形成完善的監護、監控及服務網絡基礎上,對一般農村家庭實行低償的呼叫服務及居家監護服務、家政服務等。同時依托中心作為社工實訓基地,為擬從事社工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就職前培訓服務;為受助對象提供閑置管理及財產流轉服務;開發鄉村旅游信息服務;利用數據庫,發掘城鄉老人的養老、休閑需求,為城鄉老人提供候鳥式養老、休閑服務等。
“基點”看惠民
四方共建在深入調研、共同協商的基礎上,統籌制定了《長嶺村三年發展規劃》。該規劃堅持產業支撐、城鄉統籌、農民為主的原則,以夯實黨組織建設基礎工程、扎實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筑牢產業發展基礎、全力建設美麗鄉村和強化鄉風文明為四大著力點,把保障和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讓人民群眾滿意放在首位。高規格建設長嶺村社保綜合服務中心,推進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兒童互助關愛模式創新,積極探索民生管理新機制,建立農村五保供養新機制試點,讓五保供養對象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2014年,湖北省財政廳會同宜昌市、點軍區制定了《聯棚鄉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托養模式”實施方案》。該方案以鄉福利院為依托,實行“以錢養事”和購買服務,當年完成了對全村17位分散五保對象示范戶篩選以及相關制度、工作流程、網絡圖設計及檔案資料整理工作,安排專門監護人全面跟蹤服務,讓全村所有散養五保對象在吃、住、穿、醫、葬等方面享受到與福利院老人同樣的待遇。80多歲的五保老人李世春,最初拒不進分散供養點,現在卻樂不思家:“原來只是村里把錢打到卡上,人沒人管。現在不僅發錢,還派專人管我們。原來逢年過節一個人凄凄慘慘,現在一群人快快活活!”
高標準推進村組道路硬化工程和安全飲用水項目建設,改善全村基礎設施。2013年9月,宜昌市財政局組織專家采集水樣,進行檢驗檢測。經積極爭取,長嶺村安全飲水工程得到農林水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將在今年利用生物漫濾技術,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建池、建窖,解決全村安全飲水問題。2014年,四方共建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在全村進行公路路肩培護及會車道建設;投入資金10多萬元進行了河道整治、河床清淤。
高質量推進危房改造,危房改造達100%。開展大病救助15人,國家制定的各項社保惠民政策在長嶺村落地生根。提起危房改造,70多歲的趙長茂感動得淚眼婆娑。他家幾口人中,大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僅能養活自己,小兒子早逝。兩位老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除了大兒子偶爾寄回些錢救急,平時靠村里的貼補勉強度日。所住房屋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的土瓦房,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就漏雨嚴重,隨時有垮塌的危險。在四方共建的幫扶下,趙長茂老人獲得3萬元救助金,村黨委幫助其建了一套約70平米的新房,裝好水電,使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支點”看產業
一個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高、農民生活有保障,關鍵是要有產業作支撐。宜昌市財政局副局長盧發泉介紹說,長嶺村根據特殊的地理條件,突出緊鄰濱江生態主城區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都市產業,升級傳統落后產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高起點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和柑桔精品園,發展家庭農場和農家樂休閑經濟,培育以宜昌欒為主的觀光景觀植物帶,構建現代旅游、種植養殖、運輸物流、食品加工業,伺機發展電子商務,打造“經濟長嶺、富裕長嶺”的產業支點。
3年來,宜昌市財政局籌措資金1701萬元,其中上級補助資金1524萬元、本級安排資金177萬元,全力支持長嶺村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全方面建設。
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據點軍區區長胡志莉介紹,自2013年起,點軍區連續兩年明確規定,對規范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力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給予1萬元獎勵;對獲得省市級示范合作社榮譽稱號的,給予2萬元及以上獎勵。
在政策激勵下,全區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長嶺村也成立了贏豐柑桔合作社。社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組織生產,共建銷售渠道,共享發展紅利。合作社變村民為股民,變農民為工人,充分調動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2014年,該合作社被點軍區財政局確定為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試點單位。截止目前,合作社入社農戶達180戶,涉及人員550人,柑桔面積600畝。社員戶平純收入1.7萬元,人平均收入6500元,比非社員農戶人平純收入高520元。在做大做強贏豐柑桔合作社的同時,長嶺村黨委重點建設了趙家棚預制構件廠、長嶺鐵木制品廠和聯豐柑橘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水泥制品、木制家具等,為果農做好包裝和對外銷售服務。還建設了1000畝村級柑橘精品園,開創農民增收主渠道。探索發展休閑體驗農家樂經濟帶,建設20戶休閑農莊,以獎代補,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精心建設景觀植物經濟帶,種植宜昌欒200畝。
目前,長嶺村正在積極搶抓建設長江經濟帶、三峽城市群的戰略機遇,重點發展生態旅游、觀賞農業、養老服務、運輸物流、食品加工和電子商務,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終點”看幸福
四方共建的最終落腳點,是讓長嶺村村民的錢袋子和米袋子鼓起來,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同質的社會化服務,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權有所維、閑有所樂”。
圍繞建設全國農村社保綜合服務試點村和全國綠色生態文明幸福示范村,長嶺村持續開展村居綠化工程,提高綠化覆蓋率。2014年完成封山育林任務2000畝,補植宜昌欒12000株,村森林覆蓋率從85%上升到90%。投資8萬元完成“村村通”廣播建設,村廣播覆蓋率達到了100%,通過給村民播新聞、送祝福、講技術、傳知識,既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展現了文明鄉村的風采。強化村風民風建設,大力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推廣各類先進典型,組建文體宣傳隊,組織各種文體活動,傳遞正能量。
建立村級垃圾清運長效機制,實施村級亮化工程。在集鎮和主干道增放垃圾桶,新建垃圾池,安排專門的清運和清掃人員。完善村組級道路環保及管護工程,在道路和居民居住密集區安裝新型路燈。加強長嶺河道綜合整治,加強生態家園建設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大防違控違力度,嚴格控制亂搭亂建現象。
通過四方共建,長嶺村在經濟發展、民生進步、民眾幸福、社會和諧、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把長嶺村建設成為全國農村社保綜合服務試點村、全國綠色生態文明幸福示范村、全國綜合服務示范社區、國家綜合減災示范村、湖北省級文明村、民政文化特色村、生態文明旅游村和環境優美宜居鄉村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