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陽,襄陽所轄最大的縣級市,連續多年被湖北省評為縣域經濟先進縣市。2015年,在全國財政系統先進集體的候選名單中,棗陽市財政局作為湖北省唯一一個縣級財政機關入選。一直以來,棗陽市財政局在財政改革上勤于思考,大膽嘗試。在各地漏洞頻出的惠農補貼問題上,探索推行了“一戶見全組”的公示辦法;在事后監督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創新構建“伴隨”監管新模式。這一系列的改革成果,記者在采訪之前已有耳聞,因此,在見到棗陽市財政局長任顯成的時候,采訪也就開門見山了。
一戶見全組
《新理財》:目前在湖北省廣泛推行的“一戶見全組”公示辦法是棗陽市財政局最先探索實施的,那么何謂“一戶見全組”?
任顯成:在基層進行惠農補貼發放中,財政部門是發放主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比較多的。前不久,審計廳對全省25個縣市進行審計,有不少地方出問題,有的地方受處分的干部有十幾個,我們棗陽的情況還比較好。不可否認,在落實惠農補貼方面,財政部門擔負的責任太大了,風險太大了,而且漏洞也太大了。基于此,我們棗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實行了“一戶見全組”公示辦法。
“一戶見全組”就是用一種嚴密的公示辦法,規避工作中的問題和風險。主要是設計一張表格,把每戶的補貼情況,包括面積、標準、金額,在這一張表格上進行集中反映,發到每一家農戶手中,讓農戶既知道自己的,也知道全組其他人的。發動群眾監督的力量,是最透明、最有效的監督方式。
過去采取集中公示的辦法,在村里的政務公開墻上進行公開,但是一般情況下公開墻距離農戶居住的地方比較遠,農戶住的又很分散,真正去看的也不多;第二,公示的時間很短,而且公示的真實性也說不清楚,那種公開是流于形式的,沒有效果。
我們這種“一戶見全組”就把真正的知情權、監督權交給了群眾,群眾對身邊的情況是最了解的,讓群眾互相監督。
《新理財》:實施這種方式的效果是不是多重的?
任顯成:是的。我們從2012年開始實施這個公示辦法,規避了更多的問題和風險,既保護了財政干部,又堵塞了漏洞,還能讓老百姓應該得到的實惠不“缺斤少兩”。而且這種方式可以推而廣之,在其他的各種資金發放上都可以采用。棗陽市推行之初,上訪的有100多起,調查整理的資料就有5卷,上訪量特別大,投訴特別多,為什么呢?因為透明度高了,群眾廣泛參與了,把以前的問題在短時間內集中曝光出來了。但到2014年,真實的投訴一件都沒有了,這是最直觀的反映。湖北省在2014年全省進行了推廣。
這種方式很簡單,效果卻最好。雖然工作成本比以前高點,但是非常值得,如果出了問題再亡羊補牢,付出的人力、物力、精力,還有精神上、思想上的壓力,想想看,成本會有多大;特別要處分一個人,那付出的代價更大,無法用金錢衡量。當前,我們的基層干部出問題多數是出在補貼發放上,說到底,是制度上有缺陷。申報的時候主動權在村組干部,財政干部如實匯總公示,出了問題首先處分的卻是財政干部,我們的干部非常委屈。
監管新模式
《新理財》:當前,我國財政監督工作中存在缺位現象,監督力度較弱,監督方式方法單一等問題,棗陽市財政局在財政監督方面有何創新?
任顯成:在工作中,我們有種感覺,財政監督是單打獨斗式的,沒有形成合力。而且它基本上是事后監督,在整個財政資金的撥付、管理過程中是各自脫離的,效果不好。雖然財政監督是財政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提得多,操作得很少,逐漸在實踐中弱化了,有些甚至放棄了。這樣發展下去,那么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怎么保證呢?!
現在,我們在財政資金管理中,盡可能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監管方法,以利相互印證、相互監督,增加嵌入的深度,提高了監控的真實性、準確性。我們挖潛財政監督的“經濟警察”作用,由側重事后檢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管轉變,讓財政監督部門與資金主管科室聯手,把“帶電”的監督關口前移,充分發揮財政監督的分析、預警、把關的功能。對項目資金,在資金撥付前,進行實地查看,對照項目申報書的內容,核對項目資金落實情況;在項目實施期間對照規劃核對進度完成情況和工程質量,提出是否撥款、撥多少款的意見;對專項資金,對照政策規定的用途,實地核對具體實際情況及項目實效,提出資金撥付意見。所有項目資金、專項資金,只有經財政監督部門提出審核并出據意見后,方可進入領導簽批環節。前移監督關口,實現了以資金管理為龍頭,及時發現并糾偏問題,避免了事后監督雖能處罰但難以改變項目建設現狀的尷尬,同時加強了對資金主管科室的行為監督,給財政資金監管增加了“一把鎖”。
如此一來,我們克服了過去單打獨斗的局面,首先把層次提高,不是誰想檢查就檢查,而是年初由各業務科室結合財政廳、襄陽市財政局的要求,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和一些問題,提出全年的檢查計劃,報到財政監督局匯總,形成年度檢查方案。財政局報到市政府,以市政府的名義把這個檢查計劃下達到市直各個部門,這樣我們在實施監督過程中更加有權威性。同時,還注意和市紀委、審計局一起整體聯動,形成合力,把財政監督嵌入到事前、事中。
我們的財政監督目前至少體現了三個特點,第一是整體性;第二是權威性;第三是統一性。
盤活資金存量
《新理財》:棗陽市財政局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方面是如何做的?
任顯成:存量資金,通俗講就是跨年資金、結轉結余資金。我們根據上級的政策,結合棗陽的實際進行了一些創新,采取“財政收回,分類處置”的辦法予以盤活,具體的說是“四個一批”。
第一個是“平衡預算調入一批”。對結余時間比較長的,兩年以上的資金,項目已經結束了,按照上級部門的精神,可以納入地方財力,發工資或安排新的項目。包括糧食風險基金、家電下鄉補貼、生豬補貼獎勵等等有6100多萬。還有小農水類建設資金、畜牧業發展資金等結余,調入了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財力收入。
第二個是“類似的項目整合一批”。按照資金的類、款、項分類,屬一個大類的項目,不適合當地實情的話,可以在大類項目內進行調換,發揮資金的實際利用效益。整合優撫結余資金3200多萬元,整合大型水庫移民后扶結余資金1094萬元,用于鄉鎮修路等民生項目。整合了文化專項資金921萬元,支持農村文化活動,支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還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第三是“加快進度撥付一批”。積極督辦預算單位加快工程項目的各項施工、工程預決算驗收進度,保障資金撥付與工程進度相一致。今年來,共撥付2014年度結轉資金4億多元,撥付2013年及以前年度結轉資金2.1億多元,確保不形成新的財政存量資金。
第四是“調整賬目沖抵一批”。財政外借資金是存量資金的一個表現形式。據清理,由于實行預借后撥等原因,使全市財政外借資金多達7500多萬元,通過分部門、分項目、分筆進行一一核對后,由借款單位提出申請,報市財政局審批后進行調賬處理。今年來,通過調整賬目沖抵財政外借資金2350萬元,形成了實際支出,既盤活了財政存量資金,又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
《新理財》:棗陽財政局在推進一系列改革中,還遇到了哪些問題?
任顯成:我們在基層工作,確實感覺到有一些難題。第一個是縣級財政增收壓力大。其中的一方面原因是實體經濟下行,另一方面原因是工作難度大;第二個就是縣級財政保障壓力大,過去稱作吃飯財政,而當前既要保吃飯,又要保建設,但是我們的增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上級出政策,地方買單的方式會讓基層吃不消;第三個就是基層財政干部職業風險大,尤其是縣鄉兩級的財政干部。我們下一步就要探索風險防范規避機制,哪些是我們財政部門要承擔的責任,哪些不屬于財政部門的責任,要研究清楚,這對財政工作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