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人類都在談論股市的時候,縣委書記們想的始終是如何轉型”。近期,這段微信語錄備受關注。為應對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縣域經濟轉型是一種必然。有機構調查稱,在急速轉型中,一些縣域感到不適、不安、不明,出現了動作變形、認識錯位的情況,像極了電影《人在囧途》的現實版。
縣域經濟提質轉型所面臨的現實壓力,自然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和保障,那么如何保證財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做強以更好的姿態應對縣域經濟的轉型呢?河北省開展的縣級財政收入雙提升工程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013年,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攻堅戰”的戰略部署,河北省開展了以財政收入質量和規模“雙提升”為主要目標的縣級財政收入提升工程。實施一年多以來,全省各縣財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統計顯示,2014年,全省135個縣(市)(含藁城、欒城、鹿泉)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45.1億元,同比增長10.6%;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5%,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縣級財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河北省縣級財政收入雙提升工程有著怎樣的“攻略”,各縣進行了怎樣的路徑探索?帶著這樣的問題,《新理財》雜志記者一行特赴河北財政廳以及部分縣市展開采訪。
嚴格機制
作為一項針對河北全縣的整體工程,河北省財政廳力爭通過縣級財政收入提升工程為河北省縣域經濟打造一個重要的發展抓手。2013年,經省政府同意,河北省財政廳印發了《縣級財政收入提升工程獎勵辦法》,通過“以獎代補”方式,以此調動縣級在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方面的積極性。
在收入規模方面,收入提升工程的目標是力爭到2017年,基本消除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億元以下的縣,培育30-50個公共財政收入超10億元以及5個超30億元的強縣。而在收入質量方面,要求稅收收入所占比重明顯提高,力爭到2017年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據了解,為了實現縣級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的雙提升,對獲得獎勵的縣也有著雙向的考核要求。既需要滿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增長率要超過全省的平均增幅,同時要求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超過規定的標準,例如2013年要高于60%,2014年-2017年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各個縣也根據自身的情況發布了嚴格的管控機制。一是建立綜合治稅機制。例如,部分縣堅持“一財兩稅”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財稅聯席會議,及時解決收入組織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一些縣廣泛開展以電控稅、以地控稅、以水控稅、以貸控稅、以票控稅等措施,加大對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等主體稅種的征管力度,確保應收盡收。
二是建立非稅收入征管機制。有的縣加強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產出租出讓收入、土地出讓金等非稅收入征管,清理非稅收入征繳死角。還有的縣強化財政票據源頭管控,嚴格票據領用和核銷,做到“以票管收”和“票款分離”。
三是建立收入獎懲機制。大部分縣將財政收入提升工程列入縣委、縣政府對鄉鎮、部門年度綜合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切實提高鄉鎮、部門抓財政收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制定財政收入考核辦法、財政收入獎勵辦法等一系列財政收入激勵政策,對鄉鎮、部門和國、地稅完成收入任務并實現超收給予表彰獎勵。
四是建立聯動服務機制。例如,有一些縣強化財政收入“育、管、收”各個環節的管理,推動形成涵蓋稅源培植、調度促進、考核激勵、部門協作、領導包聯等一系列適合縣情的財稅協調管理機制。有些縣創新抓收入舉措,建立日通報、旬過問、月調度、季分析、年總結等一整套收入調度體系,強化財政、稅務、鄉鎮、部門間的聯動服務,實現收入征管分工協作、有機融合。
開源節流
河北擁有著全國數量第二多的縣,各縣經濟狀況不一。“從財政的角度看,表現出強縣不強、弱縣太弱的特征”,河北省財政廳相關人士如此總結道。因此,在縣級財政收入提升工程的推行中,針對不同的縣情,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從加強領導、狠抓財源項目管理、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大招商引資、加大綜合治稅力度、加強稅費征管監管力度、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入手,尋找財稅收入的增長點,挖潛增收,不斷提升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
而在制定招商引資財政扶持政策方面,河北省部分縣相關人士表示,重點是要形成新的稅源,抓好重點項目的引進和實施。例如,針對部分資源型縣資源產業不景氣的實際現狀,大力發展多元化產業,強化活性炭、食用菌、商貿服務業等小稅源和零散稅源的征管。同時,改造提升傳統優勢,在礦山企業安裝礦產品產量監控系統,結合鐵精粉登記站建設,實現礦產品產量、鐵精粉銷量全覆蓋,為稅務部門征稅提供全面依據。
“部分房地產拉動型縣實施房地產開發企業‘捆綁管理’辦法,采集三年以上未完工在建項目及商品房未銷售完工項目相關涉稅信息納入管理系統,通過對系統錄入數據分析比對,發現潛在稅源。”縣級財政部門相關人士如此表示。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部署,2015年起縣級收入提升工程將進入攻堅階段,并確保到2017年實現縣級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雙提升”的目標。目前來看,經過兩年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例如,從全部財政收入增長情況來看,2014年,全省有103個縣(市)實現穩步增長,河北全省全部財政收入在30億元的收入強縣為9個,10億元以上的達58個。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情況來看,居全省第一位的三河市首次突破60億元大關,達到65.5億元。河北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億元和10億元以上的縣分別達到6個和22個。
財力再跨越
雖然河北各縣的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不過受制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一些資源型的傳統收入強縣卻呈現了下降的態勢。從統計上來看,磁縣和淶源縣兩縣的下降幅度甚至超過20%。遷安、武安等以資源型產業為支撐的縣,全部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下降幅度都在10%以上。另外有些縣受財源基礎不牢的影響,缺乏上規模、上檔次的納稅大戶和產業項目,再加上“營改增”試點持續擴圍、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等減免稅政策影響,都直接導致財政收入出現不同程度的減收。
與此同時,一些收入增長迅猛的縣大都分布在環京津地區,主要依靠房地產、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強有力拉動,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例如大廠縣2013年財政收入增幅達42%,主要得益于該縣房地產業的銷售形勢良好,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幾近半壁江山。此外,還有部分縣存在著過度關注收入規模,收入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因此,河北省下一步的縣級財政收入“雙提升”工程仍然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和挑戰。
對此,從2014年開始,河北省財政廳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建議。包括進一步加大縣級收入提升工程實施力度,2014年初,根據2013年收入完成情況,對91個符合條件的縣測算分配了縣級收入提升工程獎勵資金,獎勵資金充分調動了這些縣抓收入、促發展的積極性,縣級收入規模和收入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同時,不斷加強財政收入征管。完善綜合治稅機制,應用“綜合治稅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對重點稅源行業、企業的實時監控,努力做到應收盡收;密切關注經濟走勢,認真分析收入影響因素,深入挖掘增收潛力;摸清財源底數、找準重點,明確組織收入的努力方向,有針對性地抓實增收舉措;拓展以電控稅、以地控稅等新路徑,切實把財源轉化為入庫收入。
此外,河北省財政廳相關人士表示,進一步落實財政收入雙提升工程仍然會繼續加大落實財政收入質量的提升。加強對市縣財政運行的即期分析,針對財政收入結構不優、非稅收入占比過高的縣,實行警示提醒和定期約談制度,督促其依照法律法規及時足額組織稅收收入,進一步加強非稅收入征管,禁止通過違規調庫、亂收費、亂罰款等手段虛增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