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徜徉在“棉海”中的威縣對外講述的卻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故事。
據了解,1999年到2009年間,這個位于河北省邢臺市的人口第二、面積第三大縣全部財政收入為8000萬元左右,2009年綜合經濟實力在河北省140個縣(市)中倒數第四。棉花一枝獨秀、沒有工業、資源匱乏,這個傳統農業大縣在轉型中掣肘重重。
然而近年來,這個沒有工業的貧困縣卻堅持以工業突破為先導,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全民創業為切入,全力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實現了華麗轉身、跨越發展。
企業帶動
盛夏時分,位于威縣城東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一片生機勃勃。這個規劃面積為4.5萬畝的國家級綜合農業開發現代園區在種養循環型和節水型特色農業上下足了功夫,通過構建“現代農業區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鼓勵引導農民通過土地和資金入股參與,探索出“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參與入股掙紅金”的“一份土地掙三份錢”的扶貧新模式,改變了過去單純給錢給物的做法,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實現了群眾穩定脫貧。
“用工業化思維抓農業、用工業園區理念抓農業園區”,威縣人民政府農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徐文閣如此總結道。據了解,威縣現代農業園區借鑒了工業園區的管委會統一管理的方式,承擔起了土地收儲、對外招商等綜合職能。通過這樣的安排一改農業園區常見的項目招商質量不高的問題。建成一年來,該園區流轉土地1.2萬畝,實現產值14億元。
而位于威縣經濟開發區的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代表了威縣的另一個“驕傲”。2014年8月26日,這家從事生物、有機、無機肥料研發、生產、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小企業“新三板”正式掛牌上市。這也是威縣第一家上市企業。據了解,根力多掛牌新三板的總資產達到9537.03萬元,總股本為3000萬股,凈資產為4982.62萬元。
在這兩大“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威縣在實現著蛻變。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持續提高,縣域經濟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財政杠桿
威縣財政局相關人士稱,在縣域經濟做大做強的過程中,財政資金發揮了“酵母”效應,用好用活財政資金,就可以“四兩撥千斤”拉動企業的發展壯大。
據了解,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威縣財政制定了一整套的引導方案。包括縣財政加大支持各單位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該縣產業發展方向企業,按照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和實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度,給予相應產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支持;安排1000萬元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每年遴選35家“三大工程”企業,分別給予20、10、5萬元的扶持資金;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幫助企業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創優創名,對獲得國家、省市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等,分別給予不同額度的資金獎勵;鼓勵企業上市,對在不同板塊上市的企業別給與50-80萬元的獎勵;開展招商引智工程,對企業引進的專家,財政安排專項科研經費給予補助。等等。
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例,威縣建立了現代農業園區整合平臺,整合利用財政農業綜合開發和上級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同時,財政還安排了340萬元的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支持園區企業擴能增效和創新升級;出臺了小額貸款擔保辦法,給小微型企業發放3-5萬元的擔保貸款,激發全民創業熱情,提高全民創業能力;在土地、貸款、人才引進、創優創名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