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結束的2015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眾位行業內的執牛耳者齊聚一堂,把脈中國經濟金融領域的癥結。其中,幾位對中國金融業最具發言權的監管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杠桿率的問題。
誠然金融的目的即是實現資源的配置,勢必涉及部分主體以債務融資的形式籌措資金,擴大資產規模。而借債主體擁有較高的資產收益率時,其債務融資產生的利潤高于借債產生的財務成本,反而可以降低資產負債率;但當債務人經營狀況不佳,效率低下,以至于其資產收益不足以覆蓋財務成本時,經營主體的負債率會不斷攀升,甚至產生違約風險。
對于杠桿的兩面性,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大到國家整個經濟建設,產業調整升級,再到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技術的改造、擴大再生產,小到每個人住房的購買、消費的實現,這里面都具有金融杠桿神奇的作用在發揮。但他同時強調,金融杠桿具有其神奇的功能,但金融杠桿的功能不能被“神化”,因為高杠桿在失控的情況下,最后會形成金融的膨脹、金融的泡沫,乃至最后的金融危機。而去杠桿的過程又是痛苦的,它必然伴隨經濟的萎縮、蕭條,銀行放貸能力和企業借貸能力的萎縮,以及失業的提高。
高杠桿制約
對于中國的總體債務率水平,全國人大常委、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中國金融的杠桿率在全球來說是比較高的。”
中國杠桿率較高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公共部門和企業部門,這也是銀行的主要客戶群體。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公布的5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8%,增速比上月末高0.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2.6個百分點。這個增速雖然強于上月10.1%的歷史低點,但也遠遠不及12%左右的M2增長目標。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900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少增43億元。
根據貨幣銀行學原理,廣義貨幣供應量等于基礎貨幣乘以貨幣乘數,而新增人民幣貸款派生存款,進而形成更多的廣義貨幣。因此,中國目前廣義貨幣增速的大幅下降并低于政策目標,與新增人民幣貸款增量的同比減少相互印證。分析深層次原因,在結構上,5月份新增貸款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而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量則較上月有所下降。這表明,銀行對企業的信貸供給和企業的信貸需求都仍顯疲弱。
這個現象和央行新近發布的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年中報告觀點一致。央行工作報告指出:部分行業出現銀行惜貸企業慎貸現象。最近一段時期,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比例有所上升,銀行貸款投放變得更加謹慎,尤其是針對產能過剩的煤炭、鋼鐵、建材等行業以及出口制造業和房地產行業。從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看,企業自籌資金的投資增速下滑,表明企業投資意愿較低,貸款需求較弱。
正是由于企業的高杠桿導致了銀行金融機構在風險意識的驅動下,產生惜貸的行為。而這也使得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央行自去年11月下旬以來已經連續三次降息和兩次降準。而今年以來,央行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增加流動性供給,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下行。單單4月份的降準就釋放了萬億規模的流動性。而人民銀行還通過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多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向市場提供基礎貨幣。
然而,在銀行惜貸、風險偏好降低的情況下,大量流動性變成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賬戶上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囤積在銀行間貨幣市場,并未流入實體經濟,導致銀行間貨幣市場隔夜質押式回購的加權平均利率接近1%的歷史低點。而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前不久央行對部分金融機構定向正回購操作,期限包括七天、14天和28天;價格方面,則以市場利率定價。很多銀行業人士分析,究其原因無非是社會信用風險上升,銀行不愿將過剩的流動性配置成信貸資產,爬在中央銀行賬戶只能獲得0.72%的低息回報有關,最后只有向央行求助配置相對收益較高的正回購資產。
“準流動性陷阱”還不是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高杠桿配合寬松流動性的另一個問題是催生資產價格泡沫。當前在股市向好的背景下,大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一再推高創業板市盈率,也制造出金融風險隱患。
由此可見,中國當前的高杠桿帶來流動性陷阱,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更會帶來金融風險,進一步制約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銀行業怎么走?
此前,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2015年一季報顯示,五大行凈利增速集體下滑至1%附近。其中,建設銀行以1.86%凈利增速居首,中國銀行則以1.05%的增速排名末位。
銀行利潤跳水和其經營模式不無關系。中國銀行業以表內利差收入為主,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息差收窄成為常態。對此,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坦言,利率市場化給銀行帶來直接影響,現在銀行的資產結構加劇了利差收窄;銀行相當一部分資產是有政府信用的,或者是擔保很好的,而這部分資產利率市場化之后價格會一直往下走,但是負債成本往上升,利差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收窄的趨勢。
言下之意,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帶來的負債成本趨勢上升之際,由于銀行的優質客戶高度集中在大型企業,而這部分優質客戶的貸款成本又很低,這就導致銀行利差收到兩頭擠壓,從而影響利潤。問題的根源主要是銀行客戶過于集中,也不夠下沉。
銀行一季度業績還顯示,五大行資產質量繼續承壓,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繼續上升,資產質量繼續承壓。截至3月末,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總額為5,764.07億元人民幣,較年初增加702.52億元。其中,農業銀行不良率最高,達到1.65%;工行不良貸款率最低,為1.29%。交通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最為明顯,其一季度不良貸款率1.30%,較上年末增加0.25個百分點。客戶高度集中,風控模式單一令銀行資產質量承壓,而核銷不良資產進一步降低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由此可見,銀行利潤保增長,重新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需要下沉客戶結構,擴大資產端的收益,尋找小微企業的新藍海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生存必須的手段。
不過,如何能夠做到客戶資質下沉的同時又能把控住風險,同時實現經營的低成本,是商業銀行在轉型期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互聯網服務平臺將成金融服務主導通過一個強大的互聯網服務平臺連接服務提供商和個人消費者,將是一個非常主導性的模式,銀行在業務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很多這樣的平臺,這些平臺嘗試用金融變現所建立和累計起來的客戶和數據優勢,直接把金融服務整合到服務當中變成自身服務;總之,O2O平臺做金融可能成為常態,銀行與其合作可有效服務小微和個人。
在貨幣政策新常態和金融改革的背景下,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和風控理念也許再無法支撐曾經的利潤高增長;但商業銀行再次找到快速發展機遇也非不可能,客戶下沉伴隨新的風控方式和理念或是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