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個很迫切的現實難題是:資金。
無論是大量的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更為棘手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配套服務,都需要巨大的資金保障。據財政部相關測算,預計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60%,由此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資金壓力頗大。
城鎮化在我國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過去主要依靠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的投融資模式弊端凸顯,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政府投融資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預算內財政為主進行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融資,逐漸轉向依靠預算內、預算外財政和銀行貸款等多種方式融資的局面。
城鎮化建設“錢從哪里來”?創新城鎮化融資模式,建立透明的投融資機制已經迫在眉睫,或許,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找到突破口。
渠道一:地方政府發債融資
提及地方政府發債,很多人還沉浸在數十萬億的巨額政府存量債務的恐慌中。
值得肯定的是,新《預算法》中對于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已經有了很大突破,修改了之前地方債“禁而不止”,轉而“以疏代堵”,在允許地方依法適度發債的前提下對發債主體、用途、規模、程序、監督和問責等方面作了嚴格規定,體現出以法治方式規范地方債務的治理思維。
這種“開前門、堵后門、筑圍墻”的改革思路,將原先不受約束的“隱形”發債權引導到法治陽光下,使之受到預算的規范和約束,從而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
因此,在新《預算法》的基礎上,地方今后可以發行兩種債:一是項目收益債,二是完全沒有特殊目的的以地方政府收入為擔保的市政債。
項目收益債指以項目公司為發行主體,募集資金直接投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項目運營收入進入專戶并專項用于債券本息支付的債券。項目收益債雖無財政兜底,但政府保障力度不弱。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收益債在2014年5月被首次提及,近期,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項目收益債試點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辦法》)至各地方發改委試行。此次發布《辦法》目的也在于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要求,規范項目收益債券發行管理工作。
以國內第一只項目收益債——“2014年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收益債券”為例。首先,債券發行方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保證項目主要收益穩定;其次,政府對該項目實施稅收優惠,增值稅即征即退;最后,設計差額補償制度為該期債券提供增信。
從市政債來說,發達國家城市建設都廣泛使用市政債這種融資工具。這主要是因為市政債具有信息公開、債務透明、品種期限多樣化的特點,有利于把地方政府隱性的、不規范的債務顯性化、規范化,從而有利于管理舉債行為。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多年來城市建設資金普遍依靠借債和土地轉讓收入支撐,要建立健全地方債的發行管理制度,允許地方發行市政債,實現融資陽光化,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債務管理制度,尤其要在債務預算約束、信息披露、政府信用評級、償債機制建設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完善,增強償債能力和債務約束。
渠道二:引渠社會資本
財政資金畢竟有限,遠遠滿足不了城鎮化巨大的資金需求。利用市場力量,走市場化道路,讓更多的各種社會資本進入城鎮化的投資和運營中,是必經之路。
在吸引社會資本過程中,PPP模式已經成為化解城鎮化資金難題的重要推手。各方力量也已經跳出最初的政策觀望期,開始跑馬圈地,大力布局。5月26日,國內首只千億元規模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PPP產業基金在上海誕生。該基金由中國建設銀行、綠地集團牽頭發起,以綠地集團簽約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為主要投資對象。軌道交通基金以有限合伙企業形式設立,由綠地金融、建工投資、建信信托三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擔任普通合伙人、執行合伙人,并由發起人、戰略合作方作為有限合伙人,總規模為1000億元,分期發行,首期規模240億元。
自去年底財政部推出全國30個示范項目以來,江蘇、安徽、湖南、福建等諸多省份都已推出當地的PPP項目,據相關估算,目前已公開的PPP項目總投資約2萬億元。
PPP不同于BT、BOT、BOO等傳統融資模式,要理解和應用好PPP模式的核心要素。一是社會資本與政府公共部門是平等的伙伴關系,在實現共同目標中,社會資本對利潤的追求與政府公共部門對公共福利的追求共同實現。二是利潤的可控制性。PPP項目一般都是社會公益項目,對追求短期效益的企業,政府應該加以拒絕。三是風險分擔。PPP模式應以承擔能力劃分風險,從而降低項目的整體風險。
為了從源頭上引入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PPP項目要貫徹落實項目法人招標制度,即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方式確定項目投資主體,并由中標的投資主體組建項目公司具體負責PPP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或運營工作。
當然,PPP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不僅因為它是一種融資模式,更在于它是一種管理模式的創新。特別是對于城鎮化進程來說,更需要政府厘清自身職能,把市場的交給市場。
渠道三:建立專門信用機構
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融資工具的培育和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短期內仍要繼續發揮銀行信貸在支持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尤其是要發揮大型商業銀行的主導作用。
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建立若干專門為城鎮化融資的長期信用機構。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可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這意味著今后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數量有望增加,主要為城鎮化服務。
在這一方向上,或許可以參考引起廣泛關注的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的模式。2014年7月底,為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力度,銀監會批準國家開發銀行住宅金融事業部開業。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將實行單獨核算,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重點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
業內人士認為,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建議成立或者組建專門的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的任務,一是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支持產業轉移,把一些企業、工業、服務業、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有序地向中小城市轉移。第三是支持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城市化速度不可能加快,農業現代化應該是城市化的前提。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設立新的城鎮建設銀行,是為了實現特定的城鎮化目標,其主要金融服務為,“向一定的城鎮提供中長期貸款”,并為城鎮化建設中的公共服務設施提供融資支持。
在他的這一設想中,城鎮建設銀行首先是一家政策性銀行,其性質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相同;同時,與城鎮化中的商業貸款不相矛盾。
無論進程怎樣,這無疑給解決城鎮化投融資難題,提供了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