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城鎮化綜合試點總體實施方案》對試點地區提出的5項主要任務之一是“綜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鼓勵試點地區在創新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改革探索。
面對體制機制創新這個宏大又抽象的命題,地方政府紛紛自覺把打造智慧城市當做抓手,將其與體制機制創新畫上了等號,結果就是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95% 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 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25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總計劃投資規模近萬億元。
由此可見,“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受到了很多地方的“迷戀”。很多官員以及專家學者甚至賦予了它更高的意義——智慧城市是通向新型城鎮化的最優路徑。
然而,地方政府是不是正在通過智慧城市走向新型城鎮化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的誤區?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到底具有怎樣的關聯?智慧城市的熱鬧背后隱含著哪些問題?
空談多于實際?
如今,智慧城市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詞匯,特別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要發展智慧城市的目標。
智慧城市是對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是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智慧城市包含了當下熱門的一些概念,如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其中的“智”更多體現在信息領域,正契合了這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
不過,智慧城市這個概念大規模引入中國后,往往和城鎮化捆綁在了一起。一位業界資深專家對記者表示,這來源于我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智慧城市變成了一種城市化極度需求下的產物。然而在推廣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將其視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資購買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礎設備,這為政府采購提供了大量的尋租空間,但卻忽視市場需求,最終導致系統功能與市場實際所需相去甚遠,市民對相關的操作使用也一無所知,“智慧”成為一句空談。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袁牧對記者表示,如果按照智慧城市的標準來衡量的話,國內并沒有一個真正的智慧城市,都處在炒概念的階段。
袁牧稱,城鎮化進程中沒有任何一個階段是關于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是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例如大城市病的問題。他表示,城市是一個緩慢遞進的動態變化過程,變化必然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智慧城市便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對正在發生的問題進行快速求解。
投入龐大
袁牧認為,智慧城市代表著一種城市面對的變革。
事實上,建設智慧城市的投入格外龐大。從全局來講,我國現在的智慧城市項目大概有2000多個,總投資在1.6萬億左右,這其中政府的財政投入約為20%,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占到20%,其余主要來自企業的投資。
對此,袁牧認為,智慧城市打造的都是公共服務類項目,政府尋求公共產品服務的提供、市場追求發展的活力。那么這其中PPP模式就有大量的發展空間。
近期,上海市政府以龍頭企業為引領,通過PPP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推動智慧城市從“云端”落地,有效助推“創客”“互聯網+”等創新轉型,并很快吸納到騰訊等企業與之簽約。此舉引起不小的轟動。
袁牧稱,盡管PPP在其中的空間很大,但是由于市場和政府的機制協調不暢,現實推行中仍有很多阻力需要沖破。“關鍵還是需要頂層設計的介入”。
上述專家也對記者表示,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中,產業應用不明晰、巨額投入難持續等矛盾始終困擾著一些企業。他舉例稱,其所在機構曾經舉辦過一場關于智慧城市的PPP項目研討會,一些地方行政主管都積極響應,但是企業家對此卻態度冷淡。“有企業直言,完全看不到獲利的可能,風險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