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總體實施方案》把試點選在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市等62個城市(鎮),按照《方案》要求這些試點地區要在2017年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并于2018?202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我國東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高于其他地區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所以這次試點大多集中在這里,全部試點地區中僅有江蘇和安徽兩個省,這兩省自身的城鎮化綜合試點的特征有哪些?目前需要突破的發展和改革瓶頸是什么?就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
《新理財》:這次試點地區是“62+2”的形式,選擇這些地區做試點的依據是什么?
肖金成:根據我的分析和比較,這些城市(鎮)的特點首先在于,相對來說它們的基礎條件不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否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宅基地確權等工作都難以深入推進。其次,它們在城鎮化方面探索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第三,試點不能都是一個類型,不然會缺少示范意義。最后,還要考慮均衡性,62個城市(鎮)中,每個省都有一到兩個地級市入選。
《新理財》:在全部試點地區中,只有江蘇和安徽兩個省,目前它們的城鎮化水平怎樣,各自有哪些特征?
肖金成:選擇江蘇和安徽兩省作為試點,具有典型意義。江蘇省經濟比較發達,城鎮化水平較高,常住人口大于戶籍人口,是輸入型的。而且城鎮體系比較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比較理想。像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吸納能力比較強,不僅吸納了當地的農業富余勞動力,也吸納了周邊省市的農業富余勞動力;小城鎮發育也比較好,鄉鎮企業相對集中在園區,不像其他地方遍地開花;小城鎮人口也比較多,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雖然江蘇省內的蘇南和蘇北地區發展水平有一定差異,后者發展相對較慢,不過蘇北地區中心城市如連云港、淮安等城市的規模也比較大。總體來說,江蘇省在城鎮化實踐中的基本特點是城鎮體系相對合理,產業集聚在中心城市、縣城和城鎮,同時人口也與之相匹配。
相比較而言,安徽省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中心城市規模都不是很大,產業發育不是很理想,沒能集中太多人口,對區域帶動力不強,吸納的農村勞動力也比較少,常住人口小于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主要靠分母減少,是輸出型的城鎮化。但近年來,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很有成效,中心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在增強,合肥、蕪湖隨著產業的聚集,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大,也面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總體而言,安徽省的情況也比較典型,具備示范意義。
《新理財》:在接下來的試點過程中,兩省各自需要突破的發展和改革的瓶頸是什么?
肖金成:江蘇省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務比較重。未來,在當地務工經商的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如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如何解決,政治權益、勞動報酬等能否與當地居民均等化,能否在當地落戶成為當地市民,都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其次是土地問題。目前,城市建設用地主要按照戶籍人口來確定。由于江蘇省的常住人口多于戶籍人口,因此建設用地供應滯后于需求。建設用地與常住人口掛鉤的政策能否落實,能否滿足城鎮人口迅速增長帶來的建設用地需求,此外農民轉移到城市和城鎮之后,農村的土地如承包地、宅基地等如何解決,均需要進一步探索。
安徽省的城鎮化水平較低,未來城鎮化任務比較艱巨,包括:中心城市需要聚集更多產業,從而提高輻射力和帶動力;經濟需加快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城市和城鎮能夠吸納一定數量的人口,使農民就近轉移,安徽是農業大省,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之后,如何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農業生產不受影響,等等。
《新理財》: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施政重點之一,當時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是盛極一時,如今人們普遍有種感覺,與“一帶一路”、創業創新和“互聯網+”相比似乎城鎮化正在“冷”下來,如何客觀看待這一問題?
肖金成:城鎮化是一個大戰略,不存在“熱”與“冷”的問題。無論媒體關注與否,都一如既往地在推進。當然,媒體關注,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已經經歷30年,未來還有15年至20年的快速增長期,不可能持續成為關注的熱點。但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只要不是刻意的阻礙,是會依照自身的規律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