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十二五”還未結束,人們又迫不及待地把眼光投入到“十三五”。哪個產業能在十三五的規劃中挺進投資的核心地帶,直接關乎到其未來五年的產業進步的程度。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健全基層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促進公立醫院改革,這將對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關切經濟
根據21個APEC經濟體的歷史數據,以及考證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各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增長情況,專家研究發現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組中,當年組內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國家,其后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長速度越高。比如,根據中國當前75歲的預期壽命估算:如果通過健康投資提升國民期望壽命一歲,新增健康人力資本將有助于提高中國人均收入7%左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國恩正在做《投資國民健康—促進經濟繁榮》的研究報告,他認為,在同樣收入水平的國家當中,那些同樣條件下給醫療衛生投入更多的國家比投入少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更快。減少浪費同樣重要,2013年中國衛生服務是372美元為基數算,我國人均收入是6695美元,人均衛生服務在目前基礎上增長10%,就相當于每個人從財政那里多拿出37美元。但有乘數效應在里面,這個數字就會更大。
醫療衛生服務為什么對經濟有乘數效應呢,就要看醫療服務和其他服務有什么特質上的不同,醫療服務離不開醫學知識,它是具有專業化,高度化,勞動密集型特點的專業,它的替代性比其他行業要小,所以這個產業就是高就業的,高增長的,高消費的。這種“三高”型的新行業唯有醫療服務。醫療服務的增長會助推經濟增長,因為它助推了我們的家庭消費。這個產業又可以促使人們在其他領域進行消費。
劉國恩接著分析:“就醫療服務投入來看,第一通過計算得出,把國家的投入和個人的投入加在一起的彈性系數是2.5,也就是醫療服務被增加10%,家庭消費在經濟當中的比重會相應提高2.5個百分點。如果我們再把這個醫療消費分成公共消費(政府投入的部分)和私人消費,那么醫療服務的消費彈性就高達3.89個百分點,那么以綜合的彈性系數2.5%分析,2012年家庭消費比重是34.7%,醫療服務的比重是5.4%,那么醫療服務提高一個百分點,到6.4%,就意味著我們的家庭消費就可以提高2.5個百分點,就可以從34.7%提高到36.7%。”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第一我們要改變內需比重,醫療服務的消費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國民健康作為人力資本是提高國家生產力的關鍵,是促進創新和生物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第二國民健康不是白吃的午餐,是相關投資獲得的結果,這些投資包括環境條件,生活方式以及適宜的醫療健康服務;其三,醫療服務既是維護國民健康的投資要素,也是現代服務業的主流,特別是具有促進就業和內需消費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做出一個基本判斷,作為最具潛力的現代服務業,醫療健康服務業必將主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中國應該重視醫療健康服務對國民健康,促進就業,擴大內需的全面作用。投資國民健康促進經濟繁榮是當前新常態下,中國全面發展戰略的選項之一。
細分市場
國民健康水平取決于哪些關鍵因素?無非是四大類因素:遺傳基因、生活行為、環境條件以及醫療健康服務。根據數據分析,生活行為的影響最大,大約60%左右;遺傳和環境的影響次之分別占15%左右;而醫療衛生的干預作用最有限,僅在10%左右。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認為,在增加醫療投入這一部分,怎么增加人們的健康,這個對應關系是需要分層的。如果把醫療投入和健康直接掛鉤,這里面有兩個分層沒做到,一個分層是從60年代到現在這50年的變化,我們醫療技術設備藥品方法增長速度是加速度增長的,所以增長帶來的東西就是疾病治療能力的提高。但是只集中在特殊的疾病上,并不覆蓋所有疾病,所以這就需要健康教育,基層監控。但是過去50年的發展是讓人們的壽命提高了,就是在搶救能力上的提高,所以在初步的技術發展過程中其顯現的能力在過去的50年里應該顯現出來了,這個算不算好處?所以時間的分層當中非常重要。如果不分層,得到的信息就不真實。我們既有對健康投入的不足,更有現代醫療技術引進中國所花的費用上漲的問題。因此要分層對醫療和健康事業進行投入,這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僅認為醫療投入就能帶來好處的話就比較籠統。
同時,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信息司司長侯巖也表示,要著重看健康投入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中是跨越式發展的,這幾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在增加,但是大家仍然感覺到看病貴,如果我們進一步增加健康醫療投入,那要以什么樣速度發展,才能讓老百姓感覺到自己支出的費用絕對值有所下降,所以在結構上還是要做一些分析。大家關心的是怎么做,怎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另外在結構上怎么去調整,怎么把健康服務產業指標體系做好。如果單純說醫療服務的增長,其實會很快,但是要看以怎樣的比例發展社會辦醫,醫藥,設備等,因此要分層分析才會有正確的結論。
連鎖效應
國家醫改不僅旨在解決國民看病就醫的制度安排,同時還應科學審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全面影響與作用機制。根據數據研究,可以證實一個基本判斷:醫療健康服務不僅是維護國民健康的必要投入,也是促進就業、擴大內需與家庭消費的優勢產業。大多數專家認為,當前中國要確定健康中國的戰略,需要類似這樣的《投資國民健康—促進經濟繁榮》的研究報告。不過現在是經濟轉型期,究竟把健康擺在國民經濟中的什么位置,國家調動社會力量投入多大,投到哪里去,效益如何,還是缺乏定量分析。如果能夠提出,我國在“十三五”的現代服務業中投資哪些重點領域,其產生的績效大大優于其他領域,那么這個貢獻是非常大的。在當前深化改革中,正確處理市場關系是個核心問題,把不同主體的投資產出率也作為變量在研究,是很有價值的。是用政府力量,還是借助市場力量,會使得健康投入的績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變得非常大。
但是健康和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健康對經濟增長的定量研究很少。在《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當中提到社會學家努力尋找投資衛生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他們跨領域分析和多國研究,已經把方法推向極致,但仍不能得出結論。因為能夠有效提供衛生服務的國家在其他領域也有運轉良好的記錄,公共管理也比較完善,因此衛生領域的投資的收益難以單獨估量。這也就說明,這個領域的研究,在方法上比較成熟,但是得出的結論難以應用。
同時在發展健康領域和其他領域方面,研究證明健康的改善帶來了收入的提高,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醫療衛生領域要增加投入更多資金,影響政府決策的關鍵問題,不是衛生投入是不是有益,而是在醫療衛生投入之外是不是還有更好的用途。因為對于我們發展中國家來講,政府的錢是有數的,也就是這個報告能證明其他經濟領域的投資回報率呈下降趨勢的同時,而投資健康對經濟發展和個人幸福的回報,遠遠高于這些領域,那么我們確立健康中國戰略在“十三五”加大投資布局,進而支撐我們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那才有意義,更對政府的決策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