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GDP增長7.4%,雖然符合7.5%“左右”的官方目標,但仍是自1990 年以來錄得的最低值。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去杠桿化”,是分析內地經濟前景的關鍵。目前,去杠桿化的影響已經浮現,并反映在信貸、投資及整體經濟增長的放緩上。雖然央行及其他政府機構已采取措施提振經濟增長,但銀行承受風險意愿下降和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會削弱當局政策的效果,近期油價下挫,也未必會對經濟增長帶來太大幫助。我們預期,2015年GDP增長會進一步放緩至7%。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
中國內地經濟增長,由2012年及2013年的7.7% 放緩至去年的7.4%(表1)。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雖然符合中央政府7.5%“左右”的目標,但仍是自1990年以來錄得的最低增幅。
去杠桿化趨勢持續
幾年前,內地經濟常現雙位數字增長,但受去杠桿化因素影響,經濟增幅自2007年以來已收窄近半。
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央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以刺激經濟。在此背景下,貨幣供應及銀行貸款于2009年顯著上升。2009年11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29.7%;2009年6月初,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4.4%(表2)。
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2009年至2011年的經濟增幅維持在10%左右。其間,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的住宅銷售額分別上升80%、15%及11%。但是,銀行貸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由2008年的97%,上升至2013年128%的近年高位(表3)。
貨幣供應及貸款的高速增長不宜長期持續,否則會帶來通脹急升的風險。近年來,信貸增長減慢,投資及房地產開發的增長也相繼回落。
投資減慢影響經濟增速
在去杠桿化的過程中,投資增長放緩、住宅市場出現調整,經濟發展也隨之減慢。2009年,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最高達8.1個百分點;但目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減去近半(表4)。
我們的計算顯示,假若2012年和2013年的資本形成總額,按2009年至2011年間的平均速度增長,那么GDP應比如今的規模大約5.7%。以往,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來源;目前,投資減少,也就導致了經濟增長放緩。
去年,中國政府推出了不少提振經濟的措施。例如,中央政府加快審批基礎建設項目,多個地方政府放寬房產限購,中國人民銀行調低存款準備金率、減息及向銀行業注入資金。
央行貨幣政策成效如何?
央行分別于2014年4月及6月實行“定向降準”,調低專向農業及小型企業放貸的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接著,央行又于去年9月和10月,通過新設貨幣政策工具“中期借貸便利”(MLF),向銀行分別注資5,000億元和2,695億元。去年11月,央行調低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0.4個百分點至5.6%,調低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75%。今年2月,央行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再度調低存貸款基準利率(表5)。
央行從定向降準到較為明顯的放寬銀根,也反映了政府想要防止經濟增長急速下滑的目的。那么,央行貨幣政策的成效如何呢?
隨著央行注資、定向降準及減息,信貸利率普遍下跌。10年期國債利率由2014年初的4.6%跌至今年1月末的約3.4%(表6)。同期企業融資成本亦有所下降,3年期AA級企業債利率由7.4%降至5.4%。利率下降,有助于企業增加投資,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不過,利率下跌不代表銀行會放寬貸款審批標準,也并不意味著銀行較愿意放貸或將滿足貸款需求。鑒于目前房地產市場并不樂觀、經濟增長放緩,銀行放貸反而會趨于審慎。盡管央行放寬貨幣政策,但銀行貸款金額未見明顯增加,貨幣供應量(M2)增長仍處于偏低水平(表7)。信貸增長較慢,或意味著資金尚未經銀行流向實體經濟。
房地產市場不振
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內地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約20%,央行減息及注資銀行的舉措,對整體房地產市場的提振可能也不大。住宅價格自去年4月起下跌(表8),如果潛在買家預期房價短期內進一步下挫,就會作出延遲置業的決定。雖說利率下跌有助于減輕購房者還貸壓力,但按揭利率的具體降幅,最終仍取決于銀行承擔風險的意愿。
當下住宅供應充足,房地產市場復蘇仍未可期。按新開工面積算,新建住宅已然減少,2014年下跌14.4%;但住宅落成量還處于上升趨勢(表9)。鑒于住宅銷售下降,我們的分析顯示,可供出售住宅數量仍然偏多(表10),要消耗當前住宅供應量尚需時日。
油價下挫未能扭轉乾坤
去杠桿化趨勢的持續,意味著信貸、投資及整體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放緩。雖然中國為石油凈進口國,理應受惠于油價下挫,但這亦未足以扭轉內地經濟發展趨勢。
布蘭特原油價格,自去年夏天以來已下跌近半,相當于每桶原油便宜了約50美元(表11)。2014年,內地凈進口原油307,800,000噸,即平均每日進口6,200,000噸。每桶原油的價格下跌50美元,意味內地消費者每年可節省7,000億元。假若今年油價維持現水平不變,內地消費者將所節省的金錢盡數用于消費,名義GDP增長可提高1.1個百分點。
不過,內地儲蓄率高,消費者未必會將節省資金盡數用于消費。部分研究顯示,內地儲蓄率為收入的40%。按此計算,油價下跌節省所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便會下降至0.66個百分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進口原油是作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之用。因此,消費者實際節省的總金額,或低于上述計算值。
內地已經完成國家石油儲備第一期工程,現時原油儲備估計為12,430,000噸。第二、第三期工程會于2020年之前先后完工,屆時原油儲備總量將達68,000,000噸。這意味從現在到2020年間,內地將平均每年進口9,300,000噸原油作為儲備,相當于每年原油凈進口量的3%。因此,油價下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便會降至僅稍高于0.6個百分點的水平。
如果考慮到下面兩個因素,油價下跌對經濟的貢獻率會更低。首先,油價下跌,與石油相關的投資可能減少。2014年石油及天然氣開采的固定資產投資達4,023億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0.6%(表12)。假若油價下降50%會導致相關投資也減少50%,油價下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進一步降至稍高于0.3個百分點的水平。
其次,油價跌幅,未必會完全反映在內地運輸成本上,部分原因是內地零售能源價格由國家制定。雖然過去數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幾乎每兩周便調低成品油價格一次,但同期成品油的銷售稅亦被調高數次。
2015年GDP增長或放緩至7%
我們認為,去杠桿化是分析內地經濟前景的關鍵。目前,去杠桿化的影響已經浮現,并反映在信貸、投資及整體經濟增長放緩上。雖然央行及其他政府機關已采取措施支持經濟發展,但銀行承受風險意愿下降和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會削弱當局政策的效果。近期油價下挫,亦未必會對經濟增長帶來太大幫助,因為內地儲蓄率高、石油相關投資可能減少,以及油價跌幅不會完全反映在零售能源價格之上。
我們預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由2014年的15.7%放緩至2015年的14%,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亦會下降(表13)。即使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衡量的消費開支增長穩定、對外貿易稍為改善,亦難以避免整體經濟增速由去年的7.4% 進一步減緩至2015年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