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蟲草的生物學性質為篩選優良菌株的一個依據,實驗從不同的溫度、PH值、碳氮源、菌絲體形態、菌絲體液體培養積累量業研究不同菌株的生物學特性,確定最佳生長條件,為進行菌株的丟棄建立初步的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菌株
蛹蟲草菌株,由錦州食用菌協會實驗室提供。
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VB1、酵母粉、瓊脂、蔗糖、乳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麥芽糖、大豆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銨、硫酸銨、尿素。
1.1.2主要儀器
醫用型凈化工作臺、立式自控電勢壓力蒸汽滅菌器、電勢恒溫鼓風干燥箱、酸度計。
1.1.3培養基
PDA加富培養基:馬鈴薯20g,葡萄糖20g、蛋白胨2g、KH2PO43g、MGSO41.5G、VB11g,加水至1000ml。
基礎培養基:葡萄糖20g、酵母粉2g、KH2PO42g、MGSO41g、瓊脂20g,加蒸餾水定容至1000ml。
1.2試驗方法
1.2.1供試菌株的活化
將供試菌株用滅過菌的接種鏟取1*1cm的菌塊接種到斜面PDA培養基上,25℃下恒溫培養10天。每天菌株做10次重復。
1.2.2培養方式
將斜面菌種用滅過菌的接種鏟取1*1cm的菌塊接種到直徑9cm的培養皿中心,在25℃下恒溫培養10天,每個菌種做5次重復。
用直徑5mm的無菌打扎器取早蟲草菌片接種至PDA平板中央,將平板分別置于培養室自然光照培養,觀察菌落形態。每個菌種3次重復。
1.2.3溫度對早蟲草生長速度的影響
分成五個溫度梯度:17℃、20℃、23℃、26℃、29℃。用5MM無菌打扎器打扎接種到PDA培養基中心。每個菌種做8個重復,每個溫度2個重復。每24H用游標卡尺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速度,并觀察菌落的變化及其生長狀況。
1.2.4 PH值對蛹蟲草生長速度的影響
分成五個PH酸度:PH5.5、PH 6.0、PH 6.5、PH 7.0、PH 7.5。用直徑5mm無菌打扎器打扎接種到不同的PH值培養基中心中,每個菌種做3個重復。在23℃恒溫下培養,每24H用游標卡尺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速度,并觀察菌薄的變化及其生長狀況。
1.2.5碳源對蛹蟲草生長速度的影響
其它培養基配方不變,分別選用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麥芽糖作為碳源添加到固體基礎培養基中,在23℃條件下恒溫培養。每24h用游標卡尺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速度,并觀察菌絲長勢和菌絲體顏色及形態,篩選出適合蛹蟲草菌絲體生長的碳源。
1.2.6氮源對蛹蟲草生長速率的影響
其它培養基配方不變,分別選用蛋白胨、大豆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銨、硫酸銨和尿素作為氮源添加 到固體基礎培養基中,CK為基礎培養基不加氮源。在23℃條件下恒溫培養。每24H用游標卡尺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速度,并觀察菌絲長勢和菌絲體顏色及形態,篩選出適合蛹蟲草菌絲體生長的氮源。
1.2.7液體培養主生物量的測定
用無菌的打扎器取相同量的菌片置于液體培養基,搖瓶培養7天后,四層紗布過濾,菌絲體60℃,烘干至恒重后,測定不同菌株的生物量。
2.結果與分析
2.1溫度對蛹蟲草生長速度的影響結果
不同菌株的菌絲體在29度都不再生長,說明蛹蟲草菌株是不耐高溫的。而在17-26度都要不同程度的生長,可以看出菌絲體的生長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到23度時生長最快,而到26度時有變慢,說明23度是蛹蟲草菌株的生長最適溫度。不同的菌株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生長速度相差不大其中,1號、2-3號的生長速度較慢;6號、2號、K36的生長速度較快。
2.2 PH值對蛹蟲草生長速率的測定
在PH值5.5-7.5之間的菌絲體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長。在6.0-6.5之間生長的較快,在5.5、7.5生長的較慢,表明蛹蟲草菌株的最適生長PH值在6.0-6.5之間。不同菌株在相同的PH值條件下的生長狀況略有差別,6號、2號和K36號的生長速度較快,并且觀察它們的菌絲體形態,總體來看,6號菌絲生長最快,菌落整齊,絨毛狀,橘艾勇,轉色比較好;2號菌絲生長也較快,菌落整齊,放射狀,橘黃色,轉色好,其它的菌株都比6號菌株萌發遲緩、長勢差,1號生長最為愋慢,長勢最差,氈狀,淡黃色,較色慢。
2.3碳源對蛹蟲草生長速度的測定結果
在沒的碳源條件下,菌絲體都能生長。其中葡萄糖和蔗糖作為碳源的條件下,菌絲體生長速度較快,而在半乳糖和麥芽糖作為碳源時,菌絲體生長較慢。觀察不同碳源條件下菌絲體的形態,可以看出,雖然半乳糖作為碳源時生長速度也較快,但是菌絲稀松,氣生菌絲多,不能形成強壯的菌絲用于生產,葡萄糖作為碳源,菌絲生長快,長勢茂密且轉色好。不同的菌株在相同的碳源條件下投其所好也有差別,6號、B1、K36的生長速度較快,而1號、2-3號的生長速度慢。
2.4液體培養及菌絲體生物量的測定結果
搖瓶培養7天后,發現2號、6號、K31菌株的液體培養基透明,其中的菌球大小適當,遠遠一致、豐富,菌絲球表面形成大量話筒狀的菌刺;1號、2-3號、K7菌株的培養基透明,但是菌球量較少。不同菌株的生物量試驗結果:6號菌株菌絲的累積量最多,達到1.39G.100ML。說明6號菌株的液體培養中能累積大量的菌絲體,對規模生產有實際的經驗價值。
3.結論與討論
3.1結論
試驗表明:試驗用的8株菌在溫度17-36度下都能生長,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到一定溫度是菌絲停止生長,且在23度下生長速度最快,菌絲形態最好,在PH值在5.5-7.5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長,在6.0-6.5之間的生長的較快,表明蛹蟲草在中性變酸的環境中長勢良好;在不同的碳源和氮源條件下生長明顯存在差異,其中在碳源葡萄糖和蔗糖生長最好,生長速度最快,向瘥在中加入有機氮源時,菌株的生長速度明顯大于加入無機氮源時的生長速度,加入硝態氮源時其生長速度大于加入銨態氮源時生長速度,蛋白胨作為氮源時,生長速度最快,而用無機氮源硝酸銨、硫酸銨、尿素時的生長速率明顯慢,說明無機氮源不容易被吸收利用。
蛹蟲草在固體培養其上生長的環境條件篩選,最適合蛹蟲草菌絲生長的溫度選23-25度為宜;PH值在6.0-6.5之間能促進菌絲的生長,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別是葡萄糖和蛋白胨;菌絲體的顯微結構基本一致。
8株菌在生物學發揮性上的差別可以初步篩選出2號、6號、B1在相同的條件下在菌絲生長、菌絲形態、轉色程度和液體培養的生物量積累方面存在優異性,是具有優良生物學特性的菌株。
3.2討論
蛹蟲草優良菌株的丟棄是今后研究人工培養蛹蟲草的一個重點,從生物學特征來研究蛹蟲草,為優良菌株的篩選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介理并不能單單通過對生長速度、轉色情況、菌絲特征、菌絲體的積累來篩選。
不同菌株在不同的碳大海撈針和氮源培養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長,說明蛹蟲草對營養元素的要求不高,在人工培育的過程中,為了得到較高的產量,可以選用利用最佳的碳源和氮源來栽培。
從不同溫度和不同PH值的菌絲體的生長速度,可以選出菌絲體生長強壯的菌株,從液體培養的菌絲體積累量,可以得到生長旺盛的菌株,為以后菌株的人工選育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