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場實行分類經營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場,可使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經營和保護,并且森林分類經營是林場林地資源有效利用的保證,因此在林區以林場為單位進行分類經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森林;分類經營;問題
我國的林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林場一直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一類型的經營直接影響到林業的發展,同時也對當前林業市場的體制完善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事實上,林場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就是以林場作為單位而展開的項目工作,在如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后,這些林場已經成為了我國林業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中堅力量。但在當前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競爭極為激烈的就業市場對于林業行業來說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對當前林業的發展帶來了相應的制約,因此,必須要針對當前市場,對林業的經營體制和經營方式采取一定的加強措施。
1.森林分類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1.1國家和地方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辦法尚未出臺
(1)人們的生態觀念不強,對林業的三大效益認識不到位。雖然我國歷史上就有植樹種樹的優良傳統,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森林中的木材、薪材及林副產品等林產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農業、水利、旅游等行業長期以來形成認識上的嚴重偏差,弱視甚至無視林業所帶來的各種生態社會效益,人們享受這種效益成了理所當然,而補償卻成了盲區。林業部門,特別是營林業承擔了繁重的造林、育林任務,而不能獲得相應的補償,經營困難成為必然。如一些森林公園,水利設施的經營中,森林的管護和撫育等任務屬林業部門的“分內事”,而經營收入卻進入了旅游部門、水利部門的賬戶。這種投入和產出脈沖鉗子,剝離的現象應該說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2)森林的生態、社會效益計算困難。森林的生態、社會效益補償問題的提出,已為時不短,并早已載入《森林法》中,但迄今還沒有一個明確且切實可行的計算方法和補償辦法。
公益的補償問題是制約公益林建設和實行分類經營的關鍵。長期以來,因公益林具有效益外在性和受益對象廣泛性的特點,造成公益林“少數人負擔,全社會受益”、“相對不發達地區負擔,相對發達地區受益”、“上游負擔,下游受益”、“林業部負擔,全社會受益”的不合理局面。再加上其牽涉面廣,政策性強,到目前為此,國家尚未對國家公益林的補償程序、補償辦法、補償對象、補償標準、籌資渠道等方面制訂出明晰的政策。
1.2分類經營管理體制尚不完善
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就必須要進行森林的分類管理。但在目前分類經營實踐中尚未有完善的森林分類經營管理辦法,而傳統林業經營模式混淆了作為商品產業的林業和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林業在經濟屬性、經營利用目標、經營方式、管理要求、社會實現形式以及價值利益補償等方面的差別,而統一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之下,按同樣的體制、同樣的模式與方法去經營建設,帶來的問題也很多:
(1)大面積的天然林資源尤其是天然林中原始林被采伐后,被林相單一的人工林取伐,造成生態危機的潛伏。天然林生態系統結構延長雜、功能完善、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人工林不可比擬的生態價值。(2)因缺乏科學的價值利益投入補償機制,國有林區和備類防護林經營單位面臨學生的困難。因無林可采,或者無法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生產經營難以為繼。(3)林業企業經營目標不明確,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往往讓位于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目標。
1.3社會經濟發展對林產品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分類經營實施之初,將現有森林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發揮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商品林則要承擔社會經濟發展對林產品需要的重任。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我國森林資源現狀分布、結構不均衡性及時天然林過量采伐,在分類經營實施之初所區劃的商品林尚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林產品的需求供給;同時,對森林分布較多,并以木材生產為財政和林農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的林區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較大的沖擊,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已成為制約重點林區尤其是生態地位特別重要的林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而林業生產力水平不高也阻礙了林業發展。
1.4公益林建設與林農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
國家對重點公益林的區域布局政策及公益的補償政策不明確,讓一些既得利益者坐享其他成而未付出相應的代價。同時,也使一些地區在森林分類經營區劃過程中埋下伏筆,以便將來向著有利于自身的政策上靠。另外,處于山區、重點林區的公益林,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林農的生計問題。生態公益林建設區大多為貧困山區,林農對森林的依賴程度和期望值很高。林農在能源、建房和自用材料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消耗森林資源,經濟來源在很大和度上也源于森林。政府若不能采取切實可行的調控手段對林農及其利益從根本上給予必要的扶持和保護,公益林的建設與發展將很難得到較長期的保證。
2.針對存在問題的提出的建議
2.1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機構,實施分類管理
應建立與分類經營相適應的林業管理體制,將公益林建設納入政府行為范疇,實行事業化管理,建議國家林業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統一組織國家公益林建設。將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公益林建設統一納入其管理范圍,以免互相重迭,避免重復建設。各省、地、縣根據其生態區位重要性,也應成立相對應的管理機構,統一組織本地區的公益林建設,實行國家統一領導下的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制。而商品林建設商品林建設和管理可沿用原來的管理體制和方法進行。
2.2改進在分類經營條件下對森林的經營方式
根據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經營的不同要求和特點,分別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經營方法。公益林建設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為目標,應該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護林等營林方式,實行喬灌草結合、針闊葉混交合理搭配,以充分發揮森林的各種生態功能。對于商品林建設,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標,根據市場的需求,采用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約化經營。
2.3幫助生態公益林區群眾解決實際閑難
引導生態公益林區群眾在不破壞環境建設的條件下發展經濟,解決林區群眾的實際困難,推廣節能技術,發展沼氣解決群眾燒柴問題,發展林下養殖、種植業、開發新的產業,讓林農增加收入,解決森林資源保護與林農生活提高的矛盾。
綜上所述,加強森林生態保護,實行森林經營分類,應首先更新森林經營的觀念,優化經營結構,走以可持續森林經營和發展為目標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之路。
【參考文獻】
[1]劉萬福.淺談林場森林分類經營,民營科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