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興安嶺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及提議,并提出了林區森林經營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林區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建國60多年來,大興安嶺林區作為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由此形成了“獨木支撐、一支獨大”的經濟發展模式,接續產業、替代產業基礎薄弱,特別是基于生態系統承載力,具有高效經濟過程及和諧生態功能的生態產業發展明顯滯后。隨著可采林木資源的日漸枯竭,“獨木支撐”的經濟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環境、民生問題。林區經濟轉型已經刻不容緩,而轉型的核心在于林區應清醒地認識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與資源開發的緊迫性,統籌兼顧,全力推進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實現林區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雙贏。
1.大興安嶺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及提議
1.1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確保天然林資源盡快恢復和發展
對大興安嶺林區進行森林分類區劃、科學經營、合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經濟和資源平衡要服從于生態改善,服務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的需要,將整個經營區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和商品林經營區兩大類。
其中:生態保護區又進一步劃分為禁伐區和限伐區兩大類。在禁伐區內停止森林采伐并依法嚴加保護,對經營區內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及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盡快的恢復森林植被。在限伐區內實施一般性保護,營造生態公益林.加大對現有林的撫育,提高林分質量,同時調整采伐方式,進行適度的擇伐、撫育間伐。在商品林經營區內以培育為主,建設商品林基地,采取高強度集約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短生長周期的工業原料林,要以高投入、高產出規模經營。根據森林分類區劃,加強生態保護區的管理,落實森林資源管護責任。真正做到“誰出事,誰負責”。本著保護、培育與合理利用相結合.以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合理確定木材產量的前提下,有步驟、有計劃的調減木材采伐量。
1.2實施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對自然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全面保護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為根本,以保護發展生物種類、數量、控制生態環境變化為目的,以保證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為基礎,建立以保護典型的寒溫帶針葉林為主的原始森林。珍貴野生植物和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的保護區、保護地開展對珍稀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研究,提高整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形成一個布局合理、類型比較齊全的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
1.3健全和完善森林防火制度,把森林火災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在林區開發建設的幾十年里,由于特殊的環境因素,天然火和人為火時有發生,天然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所以“防火”在林區是頭等大事,要對經營區內的防火工作落實到人頭,責任人應在防火期內加大到經營區內火情的巡護,應以最快的速度.招集人、物、財力全力以赴的撲火。同時,還要健全和完善森林防火制度,嚴格的按照各級防火部門的要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的實施有效的防火制度。
1.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生態林業戰略地位,并且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林區多種資源
要搞好生態環境建設,首先要搞好林業建設。林業建設是環境和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內容。林業的興衰直接關系到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沒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沒有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要從維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出發,利用多種宣傳工具和媒體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深化對林業地位的作用和認識,增強廣大群眾的綠化觀念,使改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大興安嶺林區從水、土和大氣的質量指標不難看出,這里是國內少有的無污染凈土。以山特產品加工利用為主,大力開發綠色產品。走分散采集、集中加工、規模經營的發展路子,把大興安嶺林區建設成有本地特色的土特產品加工基地。這樣,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來不斷的提高林區人們的生活質量。
1.5依靠科技,推進大興安嶺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進程
大興安嶺林業用地利用率較低、生產力低,森林質量差,結構欠佳,木材生產和環境功能與先進國家相比距離甚遠。究其原因是科技含量不高.科學管理和經營力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與生產結合的大型產業很少。
因此,必須提高林業科技含量,結合林業產業調整,根據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引導對林產品進行深度系列加工、開發、利用,增大林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以有限的資源發展高效益的林業,全面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2.林區森林經營可持續發展戰略
2.1重點國有林區的區域功能劃分
為實現森林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將木材生產重要的重點國有林區,劃入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規劃,制定扶持生態林發展政策和管理辦法,把林區生態建設與森林經營相結合的模式作為我國森林經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實施林區森林功能區劃,通過不同的森林管理辦法、不同的森林培育模式、不同的資金投入渠道,從而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并滿足人們的需求,加快林區的基礎建設。在分區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從區域的需求出發,因此,可將林區分為生態公益林區,以生態建設為主同時滿足森林采伐的混合林區和滿足經濟建設的商業林區。
2.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域林區生態環境建設
在實施我國林區森林經營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想要實現林區生態建設和森林經營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轉變和更新傳統觀念。在經濟、生態以及社會三方面利益相協調的基礎上,改善林木生產的產品結構,優化林業經濟結構與林區生態建設。對林木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大,盡可能實現林木產品的深加工,避免讓林木資源以未加工或簡單加工原料的方式進入市場。
加快林區生態建設的步伐,促進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森林經營與生態建設的和諧發展,應當加大對提高林木產品科技含量的研究,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模式,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來不斷促進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大興安嶺走過了一段因林而立、因林而興、因林而變的發展歷程,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和深刻教訓。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要以史為鑒、正視過去、面對現實、勇于擔當,義不容辭地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大旗,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秉承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生態理念,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林業發展質量,改善林區百姓生活,努力走出一條因林而強、因林而富、因林而美的興企富民強區之路,實現林區生態資源永續利用、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