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有“飼料之王”的美稱,無論是收籽粒用的,還是做青貯應的,都是畜禽飼料的重要來源。2008年,吉黑龍江省海倫市玉米主產區的玉米螟發生仍較為廣泛,影響到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玉米螟的防治工作是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藥劑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最好,現已在各玉米產區都得到了推廣應用。本文將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進行闡述,以便為進行玉米螟防治工作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工作
1.玉米螟的特性及危害
玉米螟俗稱鉆心蟲/箭桿蟲等,屬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廣/食性雜/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種,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害蟲,幾乎遍及全球,世界上凡有玉米栽培的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通常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抽穗內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稈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經過10d左右羽化。成蟲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壽命5~10d,喜歡在離地50cm以上/生長較茂盛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產卵,一個雌蛾可產卵350~700粒,卵期3~5d.幼蟲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再植株幼嫩部分爬行,開始危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借風力飄遷鄰株,形成轉株危害。幼蟲多為五齡,三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新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新葉展開后,即呈現許多橫排小孔;四齡以后,大部分鉆入莖稈。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為葉片被幼蟲咬食后,會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蝕,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蝕后,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產量下降,玉米螟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育,冬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較重;卵期干旱,玉米葉片卷曲,卵塊易從葉背面脫落而死亡,危害也較輕。
據多年調查和科學實驗證明;在玉米螟一般發生年份,百株螟蟲平均為50~70頭,玉米減產5%~7%;中等發生年份,百株螟蟲為70%~90%,玉米減產10%左右;大發生年份,百株螟蟲平均為100~150頭,玉米減產13%~15%;百株螟蟲平均在180頭以上為特大發生年,玉米減產20%以上。玉米螟在各地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平均造成產量損失在10%以上,給玉米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僅黑龍江省每年應玉米螟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6.5億元人民幣。
2.利用刺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是一類微小的卵寄生蜂,屬膜翅目紋翅卵蜂科赤眼蜂屬昆蟲。赤眼蜂具有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和對害蟲控制作用顯著等特點,已成為世界性的重要天敵昆蟲,并被廣泛用于多種農林害蟲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顯著效果。赤眼蜂體型很小,成蜂體長為0.2-1.0mm。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赤眼蜂外型十分美麗,翅膀閃著藍紫色的熒光,體色黃或黃褐,頭黑褐色,上面有一對復眼和三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單眼,因其復眼和單眼都是紅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老百姓又叫紅眼蜂。赤眼蜂可寄生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近50個科200多屬400多個種昆蟲的卵。赤眼蜂的最長壽命可達7天,一般為3-5天,赤眼蜂的有效飛翔半徑為15-20米,多數赤眼蜂在羽化后的第一天就開始產卵,產卵期3-5天左右。赤眼蜂是目前農業生產上應用面積最大、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現階段,我國北方地區工廠化繁殖赤眼蜂所采用的寄主卵多為柞蠶剖腹卵,每個柞蠶剖腹卵內大約寄生65-90頭左右的赤眼蜂,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赤眼蜂繁殖一代大約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赤眼蜂。
玉米螟的危害是嚴重的,防治工作是關鍵。玉米螟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協調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等不同防治途徑,采取田外/田間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合理搭配運用。現在生產上應用面積最大的還是利用刺眼蜂來防治玉米螟。利用刺眼蜂防治玉米螟,不僅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減少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提高農產品品質 ,同時可降低化學農藥的用量,減少人畜中毒事件的發生。利用刺眼蜂防治玉米螟省工省力,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具有其他防螟措施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刺眼蜂是自然界一類寄生性天敵,在天敵的種類中,它最小,體長只有0.5mm,因為他的復眼是紅色,所以叫刺眼蜂。刺眼蜂在自然界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玉米螟刺眼蜂/松毛蟲刺眼蜂/螟黃刺眼蜂/擬澳洲刺眼蜂/廣刺眼蜂/稻螟刺眼蜂等二十多種。應用的防治玉米螟的刺眼蜂是松毛蟲刺眼蜂,它是人工釋放刺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峰種,一般在玉米螟產卵始期,向田間人工釋放刺眼蜂,刺眼蜂將卵產仔玉米螟卵內,使蟲卵不能孵化成幼蟲,達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釋放于田間的刺眼蜂經過10~20d后,子代蜂羽化后,繼續尋找新的玉米螟卵寄生,一般子代刺眼蜂在天間控制玉米螟的作用能到9月份。
3.確定釋放刺眼蜂最佳時期
做好蟲情預報是關鍵。應根據當地越冬代幼蟲的羽化進度,根據蟲情調查情況,做出放蜂計劃,保證蜂卵相遇。成蟲產卵初期是刺眼蜂防治的最佳時期。海倫市周圍的縣市/肇東市 /望奎縣 /蘭西縣/ 青岡縣 /慶安縣 /明水縣 /綏棱縣從5月20號開始到5月30號結束。綏化市周圍從6月5日開始進行蟲情調查,每五天調查一次,準確地掌握越冬代玉米螟生長發育進度,及時發布玉米螟有關信息,并根據各地的不同氣候條件,結合當前的氣象預報資料,確定各地的最佳防治時間(7月上旬左右),間隔5d放第二次,共釋放兩次。
掌握釋放方法及數量;要求在上午放蜂,在放蜂點,選一顆玉米植株中部葉片,將葉片中間撕開一半,向下卷成筒狀,然后用秫5桔皮或針線別(縫)在圓筒內即可。刺眼蜂的田間卵寄生率70%以上,仿效65%以上,防治成本1.20元/畝,畝增產25公斤以上,投入產出比1:20以上。每畝共釋放1.5萬頭,第一次釋放0.7萬頭,第二次釋放0.8萬頭。釋放設置:每畝設置一個釋放點。從放蜂田的邊壟開始數第20條壟為第一個放蜂壟,順第一放蜂壟向里走20步為第一個釋放點,再沿壟向前走40步為第二個釋放點,以此類推到地頭,再由第一個釋放壟向下間隔40條壟為第二個放蜂壟,按上述方法以此類推。特別注意:蜂卡不可與農藥一起放:蜂卡隨到隨放,切記耽擱;應以鄉鎮/村屯為單位的統一行動。
長期大面積釋放赤眼蜂防治害蟲,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使一些天敵昆蟲免受化學農藥的殺傷,不僅可使赤眼蜂在田間建立起優勢種群,也可以使其他自然天敵昆蟲的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抑制害蟲的發生和危害,提高對害蟲的控制水平,保持自然界昆蟲的生態平衡,同時也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根據十幾年來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實踐經驗,以及持續放蜂治螟的效果證明,凡是長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區,由于螟蟲數量逐年下降而螟害減輕,化學農藥的殘留得到控制,生態平衡得到恢復,保證了玉米生產高產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