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推動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之一,若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就必須進行有效的科學技術研究,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指導我國林業發展的實踐。作者就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出發,對林業技術創新的基本內涵以及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早日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科學;營林技術;工作;新思路
0.前言
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同時也是關系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學營林工作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強調優質苗培育、優質樹生長、優質材回收,來提供更多的木材服務于國家建設,來滿足我國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實現營林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著重探討一下科學營林工作的新思路。
1.科學營林的常用方法
1.1植苗法
植苗造林是把苗圃培育的苗木栽到造林地上的方法。它是目前生產上廣泛應用的造林方法。適宜條件。植苗造林的應用條件,基本沒有什么限制,尤其在干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流動沙地或半固定沙地,極易滋長雜草的造林地,容易發生凍拔害的造林地以及鳥獸害嚴重地區和播種造林不易成功的地塊,采用植苗造林更為可靠。植苗造林可分為裸根苗栽植和帶土苗栽植兩類。當前,大面積造林主要采用裸根苗。裸根苗栽植指苗木根部不帶土團的栽植方法。目前,除部分平原地區、草原和沙地采用機械化植苗外,大部分地區多用于手工栽植。人工植苗常用的方法有穴植、靠壁植和縫植等方法。
1.2分殖法
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或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等。
1.3播種法
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2.開展科學營林工作的新思路
2.1優化林業產品結構
科學營林工作要想實現健康發展,必須充分借助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不斷轉變和更新觀念,優化營林生產的產品結構,并在經濟、生態以及社會三方面利益相協調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對林業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優化。首先,在營林生產的種植方面,應不斷優化林木品種,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以及借助國外林業生產方面的先進經驗,引進容易培植,成活率較高,且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并對森林綠化具有優勢作用的林木品種,不僅保證營林生產自身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且對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意義。其次,在營林生產的市場環節,應加大林木產品的開發力度,盡量實現產品的深加工,避免讓林木直接以低層次原料的方式進入市場。比如,當前包括日本等國家都從我國進口的一次性衛生筷,經過簡單加工便進入市場,極大浪費了林業資源,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盡量減少這種產品生產方式。再次,在營林生產的附加值開掘方面,應加快林業綠化并同步促進林業旅游業發展的步伐,通過林木品種的優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園藝的同步培育,開發營林生產的旅游市場,既能對環境美化和保護產生積極意義,又能通過陶冶人的情操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
2.2加大產品科技含量
21世紀的科學營林生產以及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增加科技投入,才能實現科學發展,而科學的發展模式才會可持續。應加大營林生產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關營林生產科技理論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導營林生產,促使營林生產逐漸邁向更高的層次,提高科技含量,實現科學發展。另一方面,引進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產品,并聘請相關的技術專家,加強對營林生產的具體指導,保證營林生產沿著一條良性健康的軌道實現長遠發展。營林生產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過不斷培育出更具有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產品,來不斷促進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3完善林業法律制度
首先,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中,體現了實現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但整體而言,一則沒有其他相關的具體到科學營林工作的法律法規;再則我國現行的林業法律在完整性上還存在一定疏漏,一方面沒有將林業生態保護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強重視,另一方面,在法律責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還存在含糊之處,對于違背林業生態發展規律,亂砍濫伐林木或者僅為獲取眼前經濟利益,而違反科學營林發展思路的行為,還缺乏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予以制約和規范。其次,還缺乏科學的林業生態評價機制,對如何通過正確審視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檢驗營林生產是否站到一定高度,從大局出發進行生產規劃,實現了其與林業生態雙方的可持續發展,還缺乏健全的評價機制。由此,也就無法正確衡定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通過良好的關系協調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點和方式,也就無法對二者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2.4加強營林隊伍建設
按照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原則,提高營林隊伍政治、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增強市場觀念,提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法律意識,積極培育耕耘綠色做使者,建設生態當先鋒的職業理念,努力建立一支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珍愛生命,愛崗敬業營林隊伍。
2.5強化地方林業管理
要強化地方林業管理,繼續理順好地方林業管理關系,積極與林業廳溝通和聯系,反映地方林業實際困難,爭取省廳增加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強生產建設項目管理,把質量搞上去,用項目的高質量贏得上級的信任,把建設資金花好,不準擠占、挪用和串項。加大監管力度,組織有關部門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檢查,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和稽查,確保資金安全有效運行。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技術創新是21世紀人類社會經濟進步的主要動力。不斷進步的科技將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從而使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要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的技術創新一定要從林業體制改革、林業高新技術、林業產權、配套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林業科技人員的科技水平,提高林業科技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海東.關于營林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J].才智,2011,07.
[2]何永德.可持續發展林業中的技術創新[J].現代農業科學,2009(05).
[3]俞新妥.混麥林營造原理及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