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為了防控風險,銀行偏重抵質押貸款和保證貸款。而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我國企業的動產價值約為20萬億元,已是企業不動產價值的2.4倍。但由于擔保法或登記制度的限制,其中約有16萬億元的企業和農戶動產無法用于信貸擔保。如果按照50%的貸款折扣率計算,這些動產大概可以生成約8萬億元的貸款,相當于我國金融機構三年的新增貸款的總和。
而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權法》,引入了一種全新的擔保形式——浮動動產抵押。該法第181條規定:“經當事人書面協議,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將現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實現抵押權的動產優先受償”。動產浮動抵押制度的引進,不僅,擴大了中小企業和農戶融資擔保物的范圍,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而且,也為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提供了一種新的貸款擔保形式和貸款營銷模式。
1.浮動抵押的涵義
浮動抵押,最早起源于英國,英國上訴法院于1870年正式確立浮動抵押,指為公司債券的發行,將公司所有的財產,即公司所有的不動產、權利、所有權及利益作為本金和利息的擔保,包括發行債券之日存在的和日后公司可能取得的財產,以及公司享有繼續在抵押財產上經營的權利。英國法上設定浮動抵押的只能是公司,自然人和合伙不能設立。美國的浮動擔保制度不僅適用于公司,還可適用于合伙、個人等主體。而我國的《物權法》所規定的浮動抵押擔保,是借鑒國外相關立法,并結合我國實際而創設的一種新型擔保物權。其定義為:“抵押人以其現有和或將有的一部分財產設定抵押,設押財產可以自由流轉經營,當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時,尚存的財產將轉為固定抵押,債權人有權就該部分財產行使抵押權”。
2.浮動抵押的特征
2.1抵押標的的廣泛性和浮動性
浮動抵押的標的十分廣泛,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可以是企業的全部財產,也可以是部分財產;可以為不動產,也可以為動產、知識產權、商譽等。但我國《物權法》將不動產排除在外,所規定標的只有“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四類。但相對于傳統的抵質押而言,動產浮動抵押標的范圍已經有很大擴展。
浮動抵押的標的具有浮動性。浮動抵押的設定并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為,在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為中,財產可以自由出入,流出的財產將不受抵押權的追及,流入的財產將自動生成浮動抵押。抵押人可以正常的買賣、出租甚至抵押這部分動產。但一旦發生法律規定的浮動抵押財產被固定的情況時,浮動抵押即轉為固定抵押,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將不能處置抵押財產。
2.2抵押效力較弱
(1)浮動抵押固定化之前,抵押人對抵押財產有經營自主權。在浮動抵押轉為固定抵押之前,抵押人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能自由使用和處分浮動抵押所涉及的財產,如將其出售、出租、設定擔保等。《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抵押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并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與固定抵押相比,浮動抵押的標的更具有浮動性和不確定性,加大了對抵押人的監管難度。
(2)我國《物權法》對浮動抵押的登記采用登記對抗主義。該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的動產抵押的,應當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浮動抵押設立之后,在抵押人和抵押權人之間即產生法律效力,但要對抗其他物權人還需要登記。即使對浮動抵押進行了登記,在浮動抵押“結晶”前,抵押人仍然可以在設押財產上設定固定抵押,而我國《物權法》對浮動抵押與固定抵押的沖突、實現次序,浮動抵押與法定優先權的沖突等問題都沒有相關規定。在這種情勢下,我們可以適度借鑒英國法的模式,發揮限制性條款的作用。如可以在浮動抵押合同中規定:“借款方不得隨意再以擔保物進行同等于或優先于本貸款的擔保”,以維護自身利益。
(3)因法定或約定事由出現,浮動抵押權人可行使抵押權,將浮動抵押轉化為固定抵押。這個過程稱為浮動抵押的固定化,也稱作“結晶”或“封押”。浮動抵押固定化時,其效力使企業的設浮動抵押的財產成為確定的抵押物。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設定抵押的,抵押財產自下列情形之一發生時確定:
(1)債務履行期屆滿,債權未實現,浮動抵押財產確定。此時,抵押人將不能繼續自由處分抵押財產。
(2)抵押人被宣告破產或者被撤銷。抵押人停止營業,進入清算程序,抵押人委托或由法院指定代管人,管理已經固定化的企業財產。
(3)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為保障抵押權人的權利,抵押權人可以在抵押合同中,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一旦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抵押財產即被確定,抵押人可以要求實現抵押權。
(4)嚴重影響債權實現的其他情形。比如,由于抵押人經營不善,而導致企業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或者虧損。也可以是,抵押人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移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無償轉讓財產;或者放棄到期債權等一切不屬于正常經營行為,有損企業利益,致使抵押財產減少的一切情形。”
在我國,只要發生上述四種情形之一的,自該情形發生時浮動抵押即轉化為固定抵押,抵押財產確定,抵押人不得繼續處分抵押財產。
3.農村信用社應如何運用動產浮動抵押擔保
通過以上介紹與分析,動產浮動抵押,不僅有利于中小企業和農戶融資,而且為農信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貸款模式和營銷模式,為農信社提供了金融創新的機會。但銀行的經營必須在“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在相關政策和配套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與已有的貸款品種結合,相對比較穩健、可行。
(1)在中小企業貸款中,將動產浮動抵押和固定抵押、質押、企業主個人擔保貸款、保證貸款和應收賬款質押結合起來。合理分配擔保份額和比例,既可以保障信用社資金的安全,又能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率,實現信用社和中小企業的“雙贏 ”。
(2)在農戶貸款中,將浮動抵押、固定抵押和質押、保證、應收賬款質押和大聯保體貸款結合起來。這里著重探討一下動產浮動抵押與大聯保體貸款的結合。首先,設立大聯保體風險保證基金,每名成員按授信額度的一定比例繳納互助金即風險管理基金,在信用社開立保證金賬戶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然后,與加入大聯保體的貸款戶簽訂動產浮動抵押擔保合同,并進行登記。最后,與農戶和大聯保體簽訂合同,采用“大聯保體成員聯保+互助金擔保+農戶動產浮動擔保”的模式,即滿足了農戶的資金需求,又比較有效的防范了風險。
(3)對浮動抵押人加強監管。首先,重視企業在銀行開立的賬戶的監管,發揮同一系統內和銀行間信息的協調和共享優勢。及時關注和掌握企業的資金變動和流向,做好分析、預測和處理,以防范風險。其次,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完善企業信息披露制度。對企業的經營及財務狀況、對以往合同的履行情況及是否有重大訴訟情況等進行記錄和分析。在企業的財產設定浮動抵押之后,抵押人應定期向信用社匯報企業經營狀況,披露財務狀況,在抵押權人有疑問時,積極配合,查清事實,及時處理。最后,信用社、倉儲方、物流方和企業簽訂合同,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信用社對財務報表中的存貨、資產流動率等科目進行數據化約束,當這些數據發生不正常變動時,規定第三方向信用社報告。否則,監管方應承擔違約賠償責任,以此更有效的實現對設押財產的監管。
(4)通過合同防控風險和實現抵押權。《物權法》對動產浮動抵押的規定非常概括和簡略。為了有效的防范風險,在相關配套措施出臺前,信用社只能通過在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條款,盡量規避和防范信貸風險。可以通過一個限制性條款規定:“借款方不得隨意再以擔保物進行同等于或優先于本貸款的擔保”,對抵押協議進行公證,進行抵押登記,使浮動抵押權產生較強的優先和排他效力。通過在合同中約定實現浮動抵押的情形,當約定情形出現時,直接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價款優先受償,加強對浮動抵押的執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