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和勞動力是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要素。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土地流轉和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顯著。本文將深入分析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之間的促進和制約關系,來揭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和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和措施來更好地促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關系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而產生的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以及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都影響著土地流轉。因此,土地流轉制度必須為農村發展做出自身的貢獻。我國土地流轉現行局勢主要基于以下三點:首先,土地流轉是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需求;其次,它緩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失;第三,它是農業規模化種植的急切訴求。通過這些決定和意見來改善我國土地流轉的進程,把細碎化的農地集中起來對它進行規模化經營,以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效率和促進勞動力的轉移的目的。
1.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的促進作用
1.1土地流轉對勞動力轉移的促進作用
土地流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先前條件,也是勞動力轉移的必然結果。土地流轉對勞動力轉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1)土地流轉解決了土地與人口之間存在的矛盾。土地轉包給其他農戶,外出勞動力又有了一些收益也可以安心出去打工,不再為土地的荒廢或無人耕種而擔心也解決了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2)土地流轉之后,把零碎的土地集中在種田能手的手中,就可以把土地集中經營,擴大經營規模,也有利于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以致更多的勞動力閑置,從而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促進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速度。(3)土地流轉可以給勞動力帶來非農收入。農民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廣,可以從流轉的土地中獲得一些收入,也可以從非農產業中得到一部分收入。因此,土地流轉不僅提高農業生產率,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2勞動力轉移對土地流轉的促進作用
勞動力轉移是土地流轉的重要驅動力。隨著農業的產業化和機械化的逐漸進步,農村勞動力大規模的向發達地區和發展的行業轉移。它的轉移會對土地流轉帶來促進作用。(1)農村勞動力向鄉鎮產業的轉移,由于非農收入的高而放棄一些土地的閑置,產生了流轉的大量需求。(2)一些收入較高行業的興起使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轉移,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遠高于農業收入使之逐漸削弱了農民對入地的依賴,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土地的流轉。(3)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和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法律法規,有效地保護了農民擁有土地的利益,使農村勞動力永久性轉移成了可能,推動了農村土地的流轉,有利于突破傳統的粗放和分散的經營方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2.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的制約關系
2.1土地流轉對勞動力轉移的制約關系
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不完善、流轉的不規范等因素都會制約勞動力的轉移。(1)土地流轉的不規范以及較低程度的市場化流轉,都制約著勞動力的轉移。由于大多數的土地流轉都局限于農戶、鄉村等這些小范圍內,很難進行更大范圍的流轉,使勞動力不能完全脫離土地,從而使之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去。(2)由于農民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所以農民把土地看作是他們生活的唯一保障。以致農民無法放手去流轉土地到城市打工。所以農民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土地無法流轉和勞動力無法轉移。(3)土地流轉信息閉塞。由于轉包方和承包方都無法得到信息,使得土地無法流轉出去,也就制約了勞動力的轉移。除了這些因素之外,農民對土地流轉意識的缺乏、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等等都制約著土地的有效流轉。
2.2勞動力轉移對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不徹底、季節性專機、兼業性轉移等都阻礙了土地的有效流轉。(1)勞動力轉移的途經短缺,無法得到有效轉移。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都是跟隨親人或朋友轉移到城市從而就業的,沒有沒有正式途徑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形成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和就業的不確定性。(2)由于農村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廣泛農村勞動力教育水平低、技術水平低等因素促使農村勞動力無法從事技術行業的崗位,導致勞動力不能完全轉移,只能在農村繼續他們的農業勞動。(3)相對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來看,城鎮經濟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都比較緩慢,沒有足夠的崗位來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所以勞動力轉移速度和土地流轉速度都比較慢。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存在著自身的不足,也存在著一些外部條件的不足。比如,經濟發展水平的低下,政府和各機構的引導作用的不足,以及各種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的不完善都會影響勞動力轉移的效率。
3.促進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3.1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推動勞動力轉移
(1)加強土地流轉的規范管理。土地流轉涉及很多的利益相關者,所以必須按照規范的程序來進行。在確立了土地流轉的關系之后,首先,流轉雙方需要簽訂一份規范的合同,以明確流轉的形式,具體內容包括數量、年限、條件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合同還需要相關部門來鑒定其有效性。
(2)政府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座談等多種渠道大力宣傳土地流轉的優越性,以及良好的政策方針,讓農民對其有充分的了解,認識到土地不但可以養家糊口,還能讓自己尋求到更好的工作,通過流轉來增加收入。同時,政府要對農民土地的流轉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保障土地流轉的規范化。
(3)要健全農村保障體系。政府應該更加關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每個層次出發,不斷健全農村社會保險、不斷完善社會救濟、不斷建設社會福利,同時健全和完善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針對土地流轉相關的養老保險和補貼等制度要更加關注,讓農民不再有后顧之憂,打好土地流轉的“根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有效的實施到土地流轉的工作當中。
3.2加快勞動力的轉移,為土地流轉提供條件
(1)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以及技術能力的提高是勞動力能夠順利轉移的最基本要求。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水平影響著勞動力的轉移,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把教育不限于普及到九年義務教育上,逐步普及到高中教育來促進農村文化素質水平。這樣為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創造良好的條件,不僅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且還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從而能夠加快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建設。
(2)改革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勞動力的徹底轉移。對城鄉一體化的戶籍制度進行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取消要個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筆者認為,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年滿十年就應該有了固定的工作或有自己的產業,并在城市中擁有了自己的住處。對于這樣的農民應該準許落戶到城市,成為城市戶口。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在城市生活的基本能力,他們的進入不會給城市政府帶來負擔,相反,他們可以為城市做一些貢獻并創造一定的價值。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內需,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3)完善勞動力轉移的服務體系。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減少農民自發的和盲目的轉移。健全和完善各級勞動力輸出體系,設立市場中介機構,由其承擔起勞動力的組織、引導、培訓、輸送、服務等工作,來促進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途徑。他們之間是否能夠進行良性的互動,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研究兩者的良性互動具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俊.農村土地制度研究[M].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4.
[2]慈敏.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探究[J].經濟縱橫,201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