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之后再采取相對應的對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其次概述了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兩者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最后探討了兩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營林生產;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實現是可持續發展首先應該優化林業產品結構,保證林業產品質量,其次應該增加科技投入,引起優秀的科技人才;最后應該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相關人士只要將這三種對策徹底的貫徹落實到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中,會取得相應的成效。
1.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三層含義,即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體包括:經濟能力。包括資源、能源、資金以及信息使用率、人均收入、效益與增長率以及資本的可替代性和資源的儲量等;生態支持力。包括生態還原力、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等;社會合力。包括人口總量、人類素質、生活方式、文化道德、體制建設以及社會的穩定性等。實現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也應通過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來促進二者真正的長遠發展。
2.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總體而言,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又互為矛盾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需要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營林生產作為一種以獲取經濟收益為直接目的的生產活動,必然需要建立在林業生態呈現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如果林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則能持久穩定保證營林生產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對于營林生產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又離不開良好持續的營林生產工作。只用營林工作做到位,并能根據時代發展情況,通過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實現了較穩定持續的生產,林業生態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營林生產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回報,而不能以一種長遠的發展眼光,從提高營林生產水平上著眼,則不僅營林生產無法實現長遠發展,不能得到較長久穩定的經濟收益,且將嚴重制約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步伐。由此可見,只有營林生產通過科學有效措施,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才能同步保證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林業生態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又能不斷促進營林生產獲取更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兩者只有相互實現了良性互動循環,才能從根本意義產業上均獲得可持續發展。
3.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
林業生態獲得長期發展的前提是經濟的繁榮發展,因為林業生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林業生態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慶幸的是,目前我國各地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林業生態在此機遇下完全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相關負責人員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對林業產品結構進行適時的優化,而對林業經濟結構則進行適時的調整,以此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目標?;跔I林產品結構的優化,筆者有以下建議:
第一,優化種植品種,在選擇營林品種時,應該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工作,在此基礎上,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及其生產經驗,易于培植,有非常高的成活率的品種是最佳的選擇,在引進或者改良品種的過程中,也應該充分的考慮到經濟與生態價值。只有經濟與生態價值都兼具的品種,才具有可開發或引進的價值;第二,注重產品開發,營林生產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得經濟效益,為了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相關人士應該注重產品的開發與升級,進行深入加工,防止劣質木材出現在市場中,我國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比如我生產的一次性筷子暢銷海外,這種筷子只需要進行簡單加工即可投放在市場中,不僅浪費我國的林業資源,同時對環境保護也有一定的負作用;第三,發展林業旅游,林業旅游是營林生產中最具開發價值,在優化品種的前提下,做好花卉園藝的培育工作,為旅游市場的開發創造有利的條件。林業旅游的開展不僅能夠美化環境,同時還能夠提高人們林業產品生產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具有一定的潛在價值,即陶冶人們的情操,因此發展林業旅游對整個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3.2增加科技投入
新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產業都加大了科技投入,林業產業也應如此。營林生產以及林業生態必須投入大量的科技資金,否則在當今社會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科技的投入能夠讓營林生產規范化、正規化、也能夠讓林業生態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來發展。主要針對以下兩方面來提高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林業科技理論的投入,理論能夠指導實踐,以此提高營林生產水平,進而促進林業生態的發展,以使我國的林業產業向更深更高的層次發展;二是引進科技含量較高的林業產品,與此同時加大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此來指導營林生產工作,進而使得營林生產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只有在營林生產中加大科技投入,才更有可能培育出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兼具的營林產品。
3.3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我國目前執行的法律法規,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做出了相關的規定,而且從法律條款中,能夠充分的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范營林生產以及林業生態產業行為,再加之,我國的目前執行的法律并不健全,還有很多的地方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一方面沒有將林業生態保護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強重視,另一方面,在法律責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還存在含糊之處,對于違背林業生態發展規律,亂砍濫伐林木或者僅為獲取眼前經濟利益,而違反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思路的行為,還缺乏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予以制約和規范。除此之外,還缺乏科學的林業生態評價機制,對如何通過正確審視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檢驗營林生產是否站到一定高度,從大局出發進行生產規劃,實現了其與林業生態雙方的可持續發展,還缺乏健全的評價機制。
4.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營林生產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林業生產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又能夠促進營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兩者相對促進,互為前提,相關人士應該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為早日實現兩者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為了能夠讓我國的林業產業獲得長久的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機制與上文提及的三項措施同樣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守成.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芻議[J].才智,2011(34).
[2]劉建華.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研究[J].吉林農業,2010(08).
[3]郭明春.淺析林業可持續發展建設中的營林工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