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在政策性、體制性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顯得步履艱難,這顯然與改革的快速推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如何迅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之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源泉,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村級集體經濟;問題;思路;對策
1.村級集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思路不開闊,不能變資源優勢為新興產業優勢。在深化農業改革過程中,許多村干部沒有過多地去考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干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沒有用”,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如水域寬的地方可以搞立體養殖,還可以利用山野風光、歷史文化積淀,開發鄉村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等等,通過挖掘發揮資源優勢、樹立品牌意識,村集體還是有增收的新途徑可找的。
(2)機制不創新,缺乏良性的投資經營機制。缺乏既安全、收益率又高的投資項目,是村集體資產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多數行政村集體沒有投資經營意識,極少的村財疲于應付日常運轉。在土地征用費收入的處置上,不少村對長遠發展考慮不夠,把大部分用于沒有經濟收益的項目,這樣勢必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從子孫后代手上預支本錢。總之,我鎮村級集體經濟仍處于一種原始的、自然積累階段,要步入自我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任重而道遠。
(3)思想落后,囿于體制束縛。基層干部,特別是村干部素質偏低,不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而解放思想,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體經濟增長源。有些村干部是“種好自家的田,掙鼓腰包的錢,應付公家的事”。
2.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2.1不斷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環境,選準村級領導班子和干部,強化培訓提高
2.1.1要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
(1)要按照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力求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善發展和有公心、不怕吃苦、肯奉獻的人選進村級班子,特別是選好村支部書記。
(2)要注重改善和優化村級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對一些貧困且又缺乏人選的地方,可以通過下派任職途徑解決人才缺乏問題。
2.1.2要加強對村級班子成員的系統性教育培訓
以“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采取學歷進修、實用技術培訓、定期輪訓、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參觀學習等措施加強村干部素質,借鑒經驗,樹立增強村級經濟“造血”功能的意識,提高村干部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
2.1.3要定期開展村級班子成員屆中跟蹤考核和民主評議工作,增強其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2.1.4要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
把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列為村干部工作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作為考評村干部的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2.2加強激勵扶持,做到“輸血”和“造血”并重
資金困難是當前發展集體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要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強化幫扶措施。
(1)落實招商引資政策、建立招商引資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并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2)要健全完善促集體經濟增長的激勵扶持政策。把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研究制定具體優惠扶持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減輕村級集體經濟負擔。同時對村級在村內或城鎮工業集中區發展民營經濟、創辦工商企業的,要在財政政策、土地使用、銀行貸款、稅收優惠等方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全方位扶持。
(3)發揮駐村任職干部作用,扶持發展相對薄弱后進村集體經濟。利用省、市、縣下派駐村任職干部這一契機,積極爭取派出單位在人、財、物、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彌補村里發展集體經濟無項目、無資金、無技術等不足,努力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增強村級“造血”功能。
2.3培育主導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集體經濟要想真正發展壯大起來,發揮其帶動農戶家庭經濟同步發展的作用,僅僅依靠從農戶收取的部分剩余價值是難以長久維持的。因此,必須依托自身優勢,挖掘內在潛力,集中培育主導產業,通過主導產業的發展,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1)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因村制宜,不能千篇一律。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本村實際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地線優勢的, 必須借助城市的輻射和牽動作用,以工興村;有資源優勢的,必須大力搞好資源的深度開發,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使干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干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有效對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與農民增收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千方百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公益事業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用農民增收來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使二者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良性循環。
(2)挖掘潛力,千方百計化解債務。從實際出發,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減輕農民負擔,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為宗旨,努力挖掘村級化債潛力。
1)通過資源競價發包化債。
2)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化債。深化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承包、出租、出讓村集體閑置的土地、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使用權和集體的林地、林帶、農村果漁場等經營權,用于頂債。
3)通過回收欠款還債。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回收村級往來欠款,全部用于還債。
4)通過農戶拉拽化債。鼓勵有償還能力農戶為欠款戶進行債權債務抵頂。五是通過降低利率減債。把化解村級債務的重點放在借款本金上,利息計算嚴格執行省人大關于貫徹三項法規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