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格權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權利,人格權的屬性究竟該如何定性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國正在籌備編纂的民法典中,人格權到底有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到底該如何賦予人格權適當的法律地位和立法價值,學者們紛紛探討分析,而我們應該看到人格權的憲法屬性決定了民法對其進行再次賦權的必要性,當然民法典還可以創設憲法中沒有規定的人格權類型。
關鍵詞 人格權 憲法屬性 民法屬性 民法典
一、人格權屬性的研究意義
人格權的發展歷程其實是與我國憲法的發展腳步亦步亦趨的,其中人格權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其實憲法制度中的基本原則與指導思想是人格權之船在遠洋航行中的燈塔。人格權的不斷補充與完善同時也促進了憲法的發展,使得現實的司法實踐中具體人格權也得到最大范圍的保護。目前我國正在準備制定民法典,學界對于人格權系統研究的熱情是空前的,筆者想借此對人格權的憲法屬性等問題進行探究,使得憲法人格權更具有宏觀價值調控作用。
二、人格權的范疇
我們所直觀感知的人格權主要包括健康權、身體權、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隱私權等具體的人格權,但是止步于此還遠遠不夠。我們不僅要直觀感知,更有必要從深層次的法理方面去探究,畢竟人格權是一個龐雜又動態的有機系統,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利益衍生現象,所以我們不能桎梏于一些固有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化解現實疑難問題。
人格權的固有利益是人格權的必然要素,具有自然的人格屬性,是不得被任意剝奪和限制的,它體現了私法自治精神。人格權又分為物質性人格權和精神性人格權,不管是哪一種都體現了人格權的非財產本質。 每個主體的人格利益都理應得到憲法以及相關法律的保護,人格權作為一種權利,其范圍的界定就開始變得異常活躍與豐富。隨著人民大眾的法律意識逐漸提高,維權意識的概念漸漸豐滿與立體,很多五花八門的各項“人格權”都像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接吻權”、“通風權”、“采光權”等新型權利都穿上人格權的外衣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司法實踐中。這些利益受到侵害后給人們造成的往往是非物質上的損失,所以似乎理所應當的,彌補這些空白的重任就落在了人格權的肩上,人格權的范疇到底該如何界定,既能有效全面的保護人民的個人利益,又不至于讓人格權的范圍過于寬泛,導致混亂和濫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格權的獨立成篇是人格權發展的必然趨勢,人格權系統的體系化也是順應人文關懷的潮流。
三、人格權的雙重屬性——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
對人格權的保護幾乎是每一個國家憲法的基本要求,人格權的核心內容是人格尊嚴和自由,以此為核心的原理則構成了憲法的根本規范,也是憲法的最高價值。憲法中把人格權作為基本權利,保護公民的人格權利不受國家公權力的肆意侵害,其彰顯的是人格權的憲政價值。在我們目前正在籌備的民法典編纂中,人格權的憲法性質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贊同和支持,成為主流學說。從我們人類社會的近代人權運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人格權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公法屬性,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無一不用憲法的形式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生命權等。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人格權內涵與近現代憲法中的人格權已經慢慢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沒有憲法或憲法性文件的賦予,民法上的人格權制度以及獨立成篇根本無從談起。
人格權如果僅僅停留在憲法的高架上,遲遲不“深入民間”看看,那么這一與每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重要權利將永遠失去生命力和發展力。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加強,社會生活日趨復雜多變,人格權早已經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更主要的表現為一項民事權利,很自然的,人格權也具有了私法屬性。很多學者曾經擔心過,如果把人格權定義為一項私權,是否會降低人格權的法律價值,有損人格權的權威性和神圣感,筆者以為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試想,一項再重要的權利,如果只是被束之高閣,那么其內涵也會被架空,這才是真正的毀滅行為。
人格權具有公法性和私法性兩種屬性,二者缺一不可,因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格權既有可能收到國家公權力的干涉,也可能收到其他平等民事主體的侵害,所以一種屬性遠遠不足以保護人格權的全部內涵。比如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在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了既不受國家機關的非法逮捕,又不受其他民事主體的非法拘禁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我國憲法中主要通過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來保護人格權的,這樣能更全面更接地氣的保護公民的人格權。
四、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重要性
首先,人格權的內涵非常豐富,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也會不斷具有新的生命力。雖然我國目前的成文法已經用列舉的方式規范了許多具體的人格權,但是難免還是會有漏洞,對公民的人格權存在保護不周的情況,人格權難以為各民事主體真實享有。
再次,由于我國疆土遼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侵害人格權的現象實在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再加上目前我國司法隊伍建設還不夠完善,法官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僅僅讓法官依據憲法的概括性條款在處理侵害人格權的案件,那么司法實踐中將會存在大量的“同案不同判”的現象,不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最后,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其人格權受到的侵害更多的是來自于市民生活中,而不是政治活動中,我們必須用民法典來切實保護每個民事主體的自由不被任意剝奪,隱私不受窺探和傳播,名譽和榮譽不受侵害,肖像不受任何丑話侮辱以及非法的商業性使用。只有民法典對人格權整個體系進行獨立的規范,進行系統的第二次賦權,每個民事主體的人格權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黃忠.人格權獨立成編的體系效應之辨識[J].現代法學,2013同,35(1).
[2]劉凱湘.人格權的憲法意義與民法表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2(2)
[3]張平華,曹相見.人格權的的上天與下凡_兼論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的關系[J].江淮論壇,2013(2).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