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是當前計算機行業比較關注的話題。知識產權的保護,關系到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和國家軟件產業的成長。本文知識產權保護入手,分析我國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提出我國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計算機軟件 知識產權 保護
一、引言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計算機軟件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組織的重視。我國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邁開了步伐,在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上,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上,起步較晚。立足新時代,加強我國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促進計算機軟件產業的和諧發展,是全社會都必須關注的問題。
二、我國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
(一)計算機軟件的版權法保護
我國計算機軟件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的發展歷程,既是從作者權保護向經濟投資保護的轉變過程,也是版權弱保護向版權強保護的過程。最開始,我國的著作權保護把精神權利放在財產權之首,受歐陸法系的影響,我國的著作權保護強化了“經濟投資”的保護,提高了“財產權”保護的力度。針對當前我國版權產業不發達的情況,為推進國內版權產業的發展,我國實行的是著作權制度的弱保護。
(二) 計算機軟件的專利法保護
計算機軟件,是我國版權法的保護對象,但這與專利法對軟件的保護并不矛盾。我國對計算機軟件的專利保護,并沒有體現的法例和條款中,但是可以從中歸納出對計算機軟件的專利保護。比如: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所謂發明,是對產品、方法,及其改進所提出的新方案,并同時規定,對智力活動方法和規則,不授予專利權。但是,一項計算機程序作為發明創造的組成部分而存在,顯然屬于專利權保護的范疇。受外國對軟件專利保護的影響,我國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接近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在軟件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今時代,與計算機軟件相關的專利糾紛也不斷增多,必然對軟件專利司法保護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我國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體制難以實現。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計算機軟件產業起步相對較晚,計算機程序開發經驗不足,所以,無法僅僅依靠單一的法律保護制度來實現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如果要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進行專門立法,就需要將現有的涉及計算機軟件保護的條款進行匯總整理,集合優化,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會造成法律資源的重復和浪費。其次,我國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對接問題。“TRIPS”協議,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準協議。協議中有許多條款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如出租許可權、保護期限及程序代碼等。以出租許可權為例,“TRIPS”協議實際上是將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人所擁有的“出租權”作為獨立的權利進行法律保護的,從而將版權法領域的出租權問題單獨列出來,這項條款有利于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作為“TRIPS”協議的成員國之一,我國有義務改選協議中的規定的各項條款,但我國目前已有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著作權法》等法律條款,都沒有對計算機軟件的出租權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另外,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我國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為 25年,著作權人可以申請將保護期延長 25 年。在保護范圍方面,與 TPIPS 協議不同,我國的軟件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所有最終用戶,而 TRIPS 協議沒有將這種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任何最終用戶。在我國,無論家庭、個人還是企事業單位,不論其目的如何,只要是使用末經授權的軟件,就構成了侵權。
四、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和對策
我國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首先,要明確界定軟件最終用戶的侵權責任。目前,我國既有法律對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力度,與我國計算機軟件的發展水平不符,并有存在著重復的現象,例如,依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第(一)項、《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的相關規定,我國的最終用戶只要是出于非商業性使用的目的,就可以在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計算機軟件,而不構成侵權。這一規定,將計算機軟件最終用戶的侵權責任界定在“商業性使用”的范圍內,是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與《軟件條例》的相關規定相比,上述兩款規定在同一法律體系內存在沖突,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其次,要完善對軟件權利人的法律保護。與傳統的著作權客體相比,計算機軟件體現的精神人格利益相對較小。但是,知識產權保護正當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對于智力勞動者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權利的完整保護。最后,要優化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關于知識產權的屬性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 發達國家傾向于將知識產權視為自然權利,發展中國家認為,社會個體在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時,要兼顧社會的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針對具有私權屬性的知識產權制定相應的限制措施。只有強化對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更好地激勵軟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要在充分認識“知識產權是神圣私權”的同時,認識到世界各國軟件產業發展不均衡的現實,使計算機軟件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家,能夠有機會獲得技術上的支持,使知識產權的正當性要求得到滿足。
參考文獻:
[1]王岳,陳遊芳.計算機軟件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分析與建議[J].山東紡織經濟,2012(10).
[2]張海興.著作權模式下的軟件知識產權保護[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作者單位:水果湖高級中學高三 (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