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現司法公正,保障司法獨立的司法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檢察改革作為司法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箭在弦上。檢察改革需要對檢察權進行合理定位,偵查監督權作為檢察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對其單獨加以分析。應當促進檢察制度改革背景下配套理念跟進,加強偵查監督手段,強化偵查監督行使,提高偵查監督的效率。
一、偵查監督權基本概念和法律依據
檢察機關監督權的行使,使法律監督進人到另一個層面,由對公民和組織的監督,進人到對專門國家機關的監督,對國家偵查權力運行的監督。偵查監督權作為檢察機關監督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審判監督和執行監督,有其特定的含義和范圍。
(一)偵查監督的概念
偵查監督從字面便可知其義,即對偵查活動的監督,不僅包括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的監督,也包括對檢察機關自偵案件偵查活動的監督。
(二)偵查監督的法律依據
為了有效地打擊和懲罰犯罪,法律賦予偵查機關廣泛的偵查權,如搜查權、扣押權、拘留權、執行逮捕權等。實踐表明, 案件的偵破過程中,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偵查權力的行使極易出現偏差,乃至于被濫用。偵查權被濫用,不僅會造成對人權的踐踏,同時也是產生司法腐敗的重要原因。既要保證偵查機關有足夠的權力履行其打擊犯罪的職能,又要防止可能出現的對偵查權的濫用,因而對偵查機關進行監督是實踐的迫切需要,也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能。偵查監督權首先源于憲法的授權,檢察機關根據憲法對國家法律的實施進行監督,偵查活動是國家偵查機關實施法律的活動,必然要納入到法律監督的范圍之中。偵查監督權也是由刑事訴訟法對憲法授權具體化的結果,《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據此,檢察機關的監督活動要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偵查是審前階段的主要活動,依法應受到法律監督。
(三)偵查監督的內容
從內容上看,我國檢察機關的偵查監督工作可分為兩個部分:立案監督和偵查活動監督。前者是在偵查權的發動以及偵查程序的開啟上實施的監督,而后者則是就立案后的偵查過程實施法律監督。其中,立案監督又分為對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監督和對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監督兩種情形;偵查活動監督則包含了對偵查活動內容是否合法的實體性監督及偵查活動是否依法進行的程序性監督兩方面。
(四)偵查監督的方式
針對偵查活動內容是否合法的實體性監督,《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三種方式。一是立案監督,其具體監督方式包括發出《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通知書》、《通知立案書》、《通知撤銷案件書》、《立案監督案件催辦函》等。二是審查逮捕。由于逮捕措施的嚴厲性,審查逮捕是對偵查權進行控制和制約的一個重要手段;實際上,對于絕大多數輕微刑事案件,偵查活動在審查逮捕前即已完成,因而審查逮捕階段是發現并及時糾正違法偵查的最好時機。審查逮捕的結果表現為批準逮捕或不(予)批準逮捕。另外,糾正漏捕是審查逮捕中一種常見的偵查監督活動。三是審查起訴。檢察機關審查后,如果做出不起訴決定,則體現了對警察偵查結果的否定和偵查程序的控制;如果作出起訴決定,則表明對警察偵查結果的認可。另外,追加起訴是審查起訴階段一個較好的偵查監督方式。
針對偵查活動是否依法進行的程序性監督,該種監督表現為對違法偵查行為的處理及對相關偵查人員的處理兩個方面。一是分清違法情形,做出不同處理。對于情節較輕的違法情形,應口頭糾正違法;對于情節較重的違法情形,應當報請檢察長批準后,向公安機關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或者糾正違法偵查措施通知書。二是檢察機關有權就偵查人員的偵查行為是否依法進行調查核實。發現偵查人員涉嫌徇私舞弊等違法違紀行為的,應當移交有關部門處理;涉嫌職務犯罪的,依法立案偵查。
二、檢察權視域下偵查監督權的合理定位
在中央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有幸成為國家司法改革的先行先試地區之一。上海的檢察改革完善了檢察官制度,增強了檢察官的獨立性,強化了檢察職能,提高了訴訟效率,取得了一定的實效。而有些地區的檢察改革措施因缺少相關要素的支撐,或形同虛設,或難以實施,或乏善可陳。縱觀檢察改革實踐,如何準確定位我國檢察機關及檢察權,是關系到檢察改革的方向性和基礎性的問題,也是檢察改革必須首先解決的前提性問題。
(一)檢察機關的性質
憲法將檢察機關定性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根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具體有五個方面的職責:一是對于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重破壞國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二是對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進行偵查,主要是貪污賄賂犯罪和瀆職犯罪案件。三是對于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逮捕、起訴或者不起訴;對于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四是對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支持公訴;對于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五是對于刑事案件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獄、看守所、勞動改造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概括起來檢察機關的職權為偵查權、公訴權和監督權。有學者提出,檢察改革首先要改變檢察機關“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的性質,它不是也不應成為國家的一般法律監督機關。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坎坷發展,我國檢察機關在國家整體權力格局中的地位業已確定,并在體制中發揮著預期功能和積極作用。因此,除非發生動搖政體的制度性變革,一般不宜輕易變動。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應當旗幟鮮明地堅持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一切學理研討和實務操作都不應輕易地拋棄或否定這一基本定位。
(二)檢察權與法律監督權的關系
根據列寧的法律監督理論,他認為,在一個法制和文明尚不發達、違法違紀現象普遍存在、地方影響嚴重的國家里,必須實行強有力的法律監督。對于檢察權與法律監督權的關系問題,歷來有一元論和多元論的不同認識。多元論者認為檢察權與法律監督權是不能合一的權力,而一元論者則強調二者在本質上的一致性。主張多元論的學者認為,檢察權即為法律監督權的法律命題設計缺乏正當性。因為“檢察權與法律監督權本是兩種性質迥異的權力形態。檢察權屬于一種訴訟權力,受訴訟法律關系的調整,這在法學界是毫無異議的;而法律監督權則明顯不屬于訴訟權力。”“法律監督職能與控訴職能根本不能兼容一體”。筆者贊同一元論的主張,所謂法律監督的一元論,是指檢察機關的各項權能都應當統一于法律監督,都是法律監督的一種表現形式。檢察機關的偵查、控訴以及監督職能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均體現了檢察機關的監督權。通過對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的受理、立案、偵查等權力制約國家工作人員的各項管理權,用法律手段防止和制裁濫用權力;通過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支持公訴,監督公民、法人和組織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以確保法律全面、正確地實施;通過監督偵查機關、審判機關以及執行機關的司法活動,防止司法肆意,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確保法律正確實施。在現行憲政體制下,將檢察機關定位為法律監督機關,將檢察權定位為法律監督權,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最具中國特色的權力配置模式,也是最科學的、最合理的權力配置。
三、對偵查監督權的變革路徑思考
當前,偵查監督工作還存在著監督不力、不全面、不深入的問題,需要在司法改革中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
(一)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的配套理念跟進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理念,為檢察機關勾勒司法體制改革藍圖定下了主基調。司法體制改革必然圍繞“社會公平正義”這個目標展開。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激活現有的法條,真正使偵查監督制度運作起來,需要理念的引導,沒有理念的引導,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會因為失去根基而變形或失效。因此,及時對偵查監督相關理念進行梳理和更新,既要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又要依法監督、規范監督,使得作為指引性的配套理念體系化、科學化,并為檢察機關及辦案人員所熟知、認可并貫徹執行,是當前更為重要的任務。
(二)推進檢察機關內部監督機制落到實處
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性質決定其本身應該通過加強行業自律實現對外監督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這就使得檢察機關加強內部監督制約十分必要。檢察機關內部監督包括上下級監督、同級監督、領導監督、干警監督、監察部門監督等多方面呈多層次發展趨勢,已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內部監督系統,但實際工作中檢察機關內部監督仍存在意識不強、監督缺乏自主性和實效性等諸多問題,導致檢察機關內部監督機制雖然完備但還沒有真正的發出功效。在司法體制改革的大旗下,要積極探索檢察機關內部監督工作的有效途徑,在已建立的內部監督工作機制基礎上,繼續改革創新,創設內部監督業務軟件應用系統,扎扎實實把工作落到實處,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三)提升檢察干警開展偵查監督綜合能力
結合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規則的實施,偵查監督部門積極爭取院黨組和檢察長的支持,結合偵查監督改革,積極配合案件管理部門、技術信息部門加強辦案管理科學化和辦案手段信息化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和執法辦案的規范化、現代化水平,努力推動解決人少案多任務重的突出矛盾。按照改革要求,積極落實偵查監督部門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科學調配辦案人員,加快案件流轉速度,提高辦案效率。同時,偵查監督部門通過干警個人學習、集中培訓、在線演練等方式,積極學習、操作統一業務系統應用軟件,切實提高了偵查監督干警操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水平和能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