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GATT第20條(g)項作為資源保護例外條款,在WTO爭端解決中常被援引作為一般例外條款以免責,該條款在適用過程中,一方面體現了WTO解決爭端時所追求的資源保護與貿易自由的平衡,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臨著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考驗,即這種平衡應如何實現、實現效果又如何,基于此,筆者試圖通過該WTO規則在中美原材料案中的適用為視角,在平衡兩個目標的現實困境中發現WTO規則在調整國際經貿關系中的作用與不足。
關鍵詞 GATT第20條(g)項 資源保護 貿易自由
一、GATT一般例外條款
(一)GATT第20條
GATT第20條一般例外條款分為前言和分項兩部分,其中前言明確了成員方適用一般例外條款所應具備的前提,即“該措施的實施不會在情形相同的國家之間構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視、或者形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除前言之外,分項內容可以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維護公共道德;保障健康以及資源保護;保障國內法實施;保護文物等。”
(二)GATT第20條(g)項
GATT第20條(g)項作為資源保護例外條款,其適用需具備四個前提條件,“首先,‘政策’是為了保護‘可用竭的自然資源’;其次,‘措施’與保護‘可用竭的自然資源’應相關;再次,‘措施’與國內限制生產或消費的措施須配合實施;最后,措施的實施方式應符合前言的要求。”
第一,何謂“可用竭的自然資源”。傳統觀念認為可用竭的自然資源通常指向不可再生的非生物資源,而GATT第20條(g)項中所規定的“自然資源”顯然與傳統解釋有所差異,這一差異也體現在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在不同案件中對其解釋的不同之上。依據有效解釋原則,該條款下的資源范圍應包括生物及非生物資源。
第二,“相關性”的解釋。“措施”與保護“可用竭自然資源”相關,強調的是該“措施”旨在保護“可用竭的自然資源”,或者該“措施”與保護“可用竭的自然資源”具有實質性的關聯。依據目的解釋法,一般例外條款既非盲目拓寬貿易政策的措施范圍,也非一味限制保護可用竭自然資源政策的存續。根據前言“防止符合GATT第20條規定的例外措施的濫用或誤用”的目的和宗旨,資源保護例外條款所要求的相關性只需要具備實質性關系即可。
第三,對“配合實施”的明確。對“配合實施”的解釋同樣經歷了衍變的進程,從最初單純的根據措施范圍是否一致來作為確定標準,到后來依據該措施實施效果是否一般性一致作為參照,接著變成以是否屬于類似同樣的方法來予以確定,直到最后形成為“不偏不倚”的適用。該標準自形式相符到實質相符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在不違背GATT第20條目標和宗旨的基礎上,前述確立標準具有由緊及松的趨勢,這表明資源保護在國際經貿關系中具有越來越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后,GATT第20條(g)項資源例外條款的適用須以符合前言作為其基礎。在WTO及其前身GATT解決爭端的歷史中,針對第20條適用時,如何確定前言和例外條款的順序曾經有過分歧。美加金槍魚案的專家組確立了先分析前言后分析(g)項的順序。第二金槍魚案的專家組首次明確指出了先(g)項后前言的分析步驟。然而,隨后第一海蝦案的專家組卻認為先對前言進行分析同樣是適當的。隨后,上訴機構推翻了專家組在這一問題上的結論。最終,確立了第20條中前言和例外條款的適用順序為先例外后前言。美國汽油標準案的上訴機構第一次對 GATT第20條前言的具體規定進行了分析,第一海蝦案的上訴機構則進一步澄清了前言的規定。
二、GATT第20條(g)項在中美原材料案中的適用
(一)中美原材料案案情簡介
在本案中,美國等認為我國對鋁土、焦炭、氟石、鎂等 9 種原材料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違反了 WTO 規則與我國的入世承諾,具體如下:(1)出口征稅問題。我國對鋁土礦、鋅、黃磷、等征收出口關稅,美國對此認為我國違反了入世承諾。(2)出口配額問題。我國對鋁土礦碳化硅等實施了出口配額限制,而美國則認為這些出口配額是對出口數量的限制,不符合GATT相關原則及其入世承諾。(3)出口許可證問題。我國在有關國內法中規定了授予申請人出口鋁土、焦炭等的出口許可證,不符合GATT相關條款及其入世承諾。(4)最低出口價格要求。美國認為我國對原材料要求的最低出口價格,以及對出口合同及價格的審查違反了GATT有關內容及其入世承諾。
此外,美國還對我國采取出口限制的主要法律依據——《對外貿易法》提出了訴求,認為其同樣不符合GATT相關規定及其入世承諾。
在專家組裁決中,除了申訴方的個別訴求超出專家組調查范圍,而被判定不予調查,以及我國在出口配額分配與管理上的兩項抗辯得到專家組支持外,申訴方的其他訴求都的到了專家組的支持。 簡而言之,我國在本案中敗訴了。
(二)中美原材料案不能適用GATT第20條(g)項的原因分析
如前文所述中美原材料案中,我國飽受詬病的問題雖有四個方面,卻可劃分為兩類,即出口稅以及出口數量限制。依據《議定書》第11.3條及其附件6的規定,我國不能對此84個稅號以外產品征收出口稅,而在美國的訴求中,我國征收出口稅的范圍部分超過了承諾稅號,并且部分稅率超過了承諾的最高水平。
專家組報告第7.138段認為:“不同于《議定書》第11.1及11.2段,第11.3段是我國與成員在為中國設定權利義務時故意做出的選擇。專家組還進一步指出《議定書》第5.1條的表述不能等同于第11.2段或《工作組報告》第170段的表述。 因此,我國的入世承諾無法援引GATT第20條(g)項得以豁免。除征收出口稅以外的諸如出口配額、出口許可證等涉及數量限制的出口限制措施,則因不符GATT第20條(g)項的規定,同樣未得以適用。
(三)以“后‘中美原材料案’”為視角分析WTO規則在實踐中對國際經貿關系的影響
GATT第20條(g)項確定的資源保護例外條款,體現了貿易自由背景下資源保護立場的崛起。自然資源產品的貿易自由化議題的談判,至今未取得顯著成果,也就沒有相應的援引依據。國家對其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以及發展中國家以其認為最優的方式利用其資源的需要,是自然資源產品國際貿易的兩項根本指導性原則。
雖然我國在有關自然資源的WTO爭端中敗訴了,卻不妨礙我國基于主權通過立法對此進行改進。國內法與 WTO 規則的接軌主要在以下方面:關稅措施;非關稅壁壘措施;反傾銷、反補貼法律制度;服務貿易制度;知識產權法制度;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
我國限制資源進出口的措施比較寬泛,且并未要求與限制國內生產或消費措施同時實施,更沒有與GATT第20條相符的規定。 早在入世談判時,此項規定就受到了成員方的異議,為此,我國在《工作組報告》中明確了會使其符合GATT的規定。事實上,修訂后的《對外貿易法》對該事項的規定與修訂前并無二致。
不僅如此,在我國敗訴之后的近三年時間內,《對外貿易法》未相應作出任何調整,中美原材料案中爭端所涉及的關于部分稅率過高以及超出承諾范圍征稅的問題,經國務院批準由海關總署出臺的《2015年關稅實施方案》仍未完全解決。
在中美原材料案我國敗訴近三年之后,爭端涉及的問題并未得到妥善的解決,這不得不說是WTO爭端解決規則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根據WTO規則,成員方應當執行裁決以實現WTO規則所預期的對貿易自由與資源保護的平衡,此為促進國際經貿關系;另一方面,WTO規則所追求的實質正義需要正當程序下成員方的配合才能得以實現,如果成員方有意拖延或者難以執行,不論是前者故意的違反義務還是后者不得已的履行過渡期,這兩者的存在都會造成對國際經貿關系的阻礙。
三、結語
我國作為WTO成員,在推行資源保護政策的同時,也應遵循WTO規則,這不僅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國際詬病抑或是訴訟紛爭,更是為了讓我國的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共同置身于一個穩定而發展良好的法制環境之中。出口政策于環境和資源保護的作用,遠不如健全的國內法規制有效,所以,我們既要看到WTO規則給我國經貿發展帶來的機遇,也要適應WTO規則不足時自身調節須面臨的挑戰。
注釋:
賀小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20條與“議定書”的法律關系辨析[J].法學,2012(6):60,159,160.
戰濤.GATT1994資源保護例外條款適用條件的判例法研究[J].求索,2011(12):158.
楊柳.美歐墨訴中國原材料出口限制案的法律思考[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90.
范蘭寧.論“超WTO義務”對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影響——以“美歐墨訴中國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案”為樣本[D].太平洋學報,2012,20(6):22,27,98.
賀小勇.WTO框架下中美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的法律問題[J].國際商務研究,2010(3):5,6.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