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是事業單位經濟監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依法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一種行為。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可以發現和解決問題,防止腐敗行為的發生,提高管理效率,幫助單位實現其目標。但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內部審計的作用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特別是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顯得相對滯后。不斷探索、實踐、確立內部審計的應有地位,確保發揮其應有作用,對于單位的有效運行、高效治理和科學發展等都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內部審計是我國審計監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內部審計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已具備了一定數量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它在維護國家財經法紀、改善組織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內部審計在認識、地位、人員素質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強。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監督的本質特征,是有效發揮內部審計作用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當前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夠強主要表現在:一是內審機構不夠獨立、不健全。由于受編制、人員的限制,部分內部審計機構同單位財務或監察合并,無論在審計力量還是職能履行上,均缺乏其獨立性和權威性。二是在實施內部審計監督過程中,有時因為時間短、工作任務比較重,臨時從其他單位或部門抽調人員參加。單位一些重大經濟活動和決策,控制系統設計等缺少內審人員參加,其控制審查過程的獨立性不強。三是內審人員往往不能獨立于所審查的活動之外,審計行為受干擾、限制,審計意見難落實,其審計結論的獨立性也不夠強。這樣做都極大的損傷了審計的獨立性,降低了審計效率。
2、內部審計人員結構不盡合理,業務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由于受傳統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內部審計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系統的審計培訓,現有審計人員多是從財務、監察、工程等崗位調整過來,對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稅務、工程施工等專業知識比較熟悉,而對現代管理學、宏觀經濟學、審計學等知識相對欠缺。審計人員年齡結構偏大,自身素質與業務能力不高,知識結構陳舊,對于新的審計理論和審計技術了解不多,難以采用科學、合理的審計程序和方法,降低了內部審計工作的力度,弱化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職能,影響了審計質量。
3、內部審計地位不高。在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能夠發揮多大作用,達到什么樣的效果,與單位領導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關系很大。目前的事業單位大多有自己的核心業務科室,比如財務,人事,計劃等,往往這些科室受到領導的關注要多一些。審計本身就是一個新興行業,在很多領導甚至審計人員心中,審計只不過就是個“查賬的”。有的單位領導沒有認識到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內部審計監督會束縛財務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工作的正常運行;有的領導甚至認為內部審計工作就是“雞蛋里面挑骨頭”,容易導致其他部門對審計部門產生誤會,進而影響單位人員的團結性,所以對審計工作持懷疑和抵制態度。
4、內部審計目的和職能不夠明確。內部審計是為了加強經濟管理和控制,提高經濟效益而開展的審計,其根本目的是要服務于管理者,對內提供服務。但是,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是在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內部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補充,帶有明顯的政府審計色彩。眼下正在進行事業單位改革改制,很多審計事項列入政府審計范圍,內部審計的范圍變小,內部審計目標不明確。當前大多數內部審計機構都直接由本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分管領導)分管,這種管理模式下的內部審計,其內部控制秩序和提供的審計建議的質量相對而言比較好。但也有部分基層單位內部審計職能存在被削弱的趨勢,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過內部審計工作。
5、內部審計工作不規范,審計風險較高。有的事業單位審計任務和項目的開展大部分只是按照領導的指派和交待辦理,沒有審計計劃和方案,容易形成審計工作的臨時性和短期性行為。有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缺乏一套操作性強的質量控制標準,審計程序不規范,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訂的《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及《內部審計實務指南》不能有效的被貫徹執行,內部審計工作隨意性較大,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現象較普遍,內部審計人員在開展審計的過程中,走過場,怕得罪人,草草了事。審計質量控制制度落實不夠,如審計復核、質量檢查制度等。重審計意見提出,忽視審計意見落實,忽視審計成果的轉化利用,導致審計意義喪失,風險增加。
6、內部審計的形式受到限制。目前大多數基層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進行的都是最基礎的財務收支審計,而經濟效益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內控制度審計以及風險審計非常少。這種把已發生的事項作為被審對象的事后審計,其重點在于審查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使內部審計工作僅僅局限于財務會計核算方面,使審計的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監督的職能沒有得到發揮。
7、審計技術方式單一。一是目前主要采取就地審計和送達審計方式,且手工操作,審計方式單一,審計工作科技含量不高,不能適應“新常態”和審計發展需要;二是內部審計協會組織的內部審計人員學習培訓,部分內審單位及人員借口工作忙,不愿意學習,內部審計業務知識更新慢,在審計技術上,不能適應內部審計工作的需要。
二、加強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建議
1、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工作。要做好內部審計工作,離不開領導的支持和重視。內部審計機構最好能在本單位“一把手”的直接領導下,成立審計委員會,對單位黨委班子負責,獨立行使其內部審計職能。內部審計人員平時要加強對審計工作的宣傳,加強與領導的溝通。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應該認真審查項目,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寫出易于領導閱讀的審計報告,并提出合理且實用的建議,使領導充分認識到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加重視內部審計工作。
2、建立健全獨立的內審機構。事業單位獨立的內審機構,是搞好系統內部審計的根本前提。內審機構應與財務、計劃、紀檢監察等部門分開設置,并具備相對獨立的審計地位。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審計人員,開展獨立審計活動。因受機構編制和人員編制的限制,不具備單獨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可以配備與內部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兼職審計人員,組建審計小組。審計機構負責人建議直接由行政領導擔任,單位領導的層次、地位,直接作用于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3、根據自己單位實際,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規章制度和標準體系,做到依法依規開展內部審計。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必須依據國家的審計法規和及時更新的內部審計規章制度及內部審計規范所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開展各項審計工作,從而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規范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各項行為,克服審計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切實維護內部審計工作的嚴肅性。強化審計質量和審計風險管理控制,促進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內審人員必須牢固樹立為領導和基層服務的審計理念,堅持審計監督與服務并行的方針,克服怕當“惡人”的思想,才能充分發揮內審應有的參謀和助手作用。審計工作結束之后,必須督促被審計單位認真落實審計意見,糾正存在的問題,并從中吸取教訓,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加強管理,從制度上預防違規問題再次發生。
4、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應以財務收支審計為基礎,逐步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管理內控審計和風險審計,實現審計形式多樣化,最大限度的確保單位計劃目標的實現。對上級領導關注的重點和亟需解決的事項以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在審計中應進行重點審查。對群眾來信來訪中反映較嚴重的問題,經請示后進行專項審計調查,及時向上級提出解決方案。同時,將內部審計工作從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審計轉移,把工作重點放在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監督上。積極參與工程項目的立項和開工前審計,當出現問題和風險時就及時介入,實施跟蹤審計,全過程、全方位地進行監督、評價。
5、加強內審行業的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專職審計人員是推動事業單位內審工作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防范組織風險的最有效的措施。內部審計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需要內審人員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個人修養,還需要具備審計、財會、經濟、稅務、法律、工程、管理、心理學等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水準,既可以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能力和獨立性,又可以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并且也有利于內部審計機構協調平衡好與單位內部各方面的關系。
三、結語
做好新形勢下的審計工作,廣大審計工作者身負重任、使命光榮。我們要胸懷全局,牢記責任,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當好重大政策落實的“督查員”,完善關鍵環節的審計監督制度。要牢牢盯住公共資金使用,當好人民利益的“守護神”。既不能讓資金“趴在賬上睡覺”,更不允許資金跑冒滴漏和被擠占挪用。要瞪大“火眼金睛”,及時發現和揭露違法違紀問題和重大風險隱患。秉公用權,依法審計、廉潔審計,做到監督不缺位、履職不越位、用權不錯位,增強審計的公信力。面對新的任務和要求,審計系統要苦練內功,勇于創新,敢于突破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創新審計方式方法,注重運用信息化、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審計效率。以創新為動力,發展為主題,服務為宗旨,推動內部審計工作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市公路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