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教學的EGP向ESP轉型是社會發展對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新要求決定的。在此轉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以學習者的需求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還應將之作為貫穿始終的一種關照。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注意各要素和環節的相互調適,并在選擇課堂模式時以學習者未來面對的社會情境需求(任務)為驅動。
關鍵詞 ESP 需求 課程設計 課堂教學模式
通常認為,EGP是指一般用途的英語,也就是學習者或交際者為了一般性交流而非某個具體領域的交際目的而學習的,或者在現實社會生活場景中使用的英語。相對地,ESP是指學習者或交際者為了與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目的而學習或使用的英語。
近三十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的現實情況表明:EGP的教學是主流,無論是政府教育部門或是學校和培訓機構,在制定英語教學綱要或進行課程設計時,EGP都是當然的課程內容,雖然也有大專院校的某些學科或專業在特定年級開設專業英語(subject-based English,簡稱SBE)課程或者教育部官方文件中鼓勵開設的雙語課程,但其受益對象人數以及課程開設的時長相對于EGP的比例都僅構成主流的有益補充。
我國三十年的EGP教育盡管存在不足,但它適應了當時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是無疑的。只是自中國加入WTO這一改變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深度與廣度的歷史性時間節點以來,EGP作為英語教學主流,成為各年齡階段、不同背景以及多樣化學習目的的眾多英語學習者唯一的選項正遭受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因為社會生活對各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專業溝通的要求,而在學校或培訓機構所接受的英語教育顯然與這一要求有相當距離,而受教育者受各種資源所限,也無法在短期內自行彌補此種差距。有能力、有資源、有責任,也有必要手段解決這一問題的,在我國只有大學英語教學。我們不排除存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其它主體和方式的可能性,但與大學英語教學解決起來的有效性和理所應當性是無法比擬的。
這一轉型涉及學生需求、課程設計、課堂教學模式等關鍵問題。
首先是學生需求問題。上文所討論的只是宏觀層面上社會生活對各行業從業者的要求,具體到作為大學英語課程受眾的在校學生,他們只是未來的從業者,對此種社會需求并無切身體會,因此并非集體意識到有學習ESP課程的必要,或者在必要性程度上有不同看法。 學習興趣論者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就學生對具體某一門ESP課程的實際學習意愿進行調查并以此為基礎來進行該ESP課程各方面的建設無異于閉門造車,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幾乎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當教育部門將滿足學生差異化的ESP課程學習意愿作為一個目標時,其實現難度決定了它將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投入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避免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大一統的偏愛。歷史證明,一刀切的方式會造成千校一面的局面。課程喪失個性,學校也就沒有了特色。ESP課程的本質決定了課程建設的每一環節和階段都必需將學生實際需求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課程設計方面,ESP經歷過不同歷史階段,受不同語言基礎理論的影響,形成了以語言為中心、以技能為中心和以學習為中心的三種不同模式。三種設計模式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包含需求分析、課程計劃、大綱編寫、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測試和課程評估等步驟,但不同的模式設計出的課程其實施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以下圖示可以反應三種模式各自的不同特點:
關于此三種設計模式的優點和不足已有公論,我們想強調的是,目前流行的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在課程設計的各個階段都有對學習者的觀照,都會對大綱的編寫、教材的編制、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成果的評價產生影響,而且這些步驟相互之間也會產生影響,是一個協調的過程。
此外,課程設計時還需要考慮的是課程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的需求、目標情境需求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并不是一個以最初的學習者需求為起點到目標情境需求實現為終止的靜態和線性過程。各個要素是互動影響的,某一個要素或環節無法相應地做出反應和調適,都會影響課程實施的結果。這要求課程設計者在設計ESP課程時應當內嵌一種反饋機制,以便對各個要素和環節進行修正。
在課堂教學模式方面,傳統的EGP課堂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作為語言教學的一種,ESP當然也應當遵循EGP課堂模式中符合語言教學共性的規律。我們認為,鑒于ESP的專門用途性,從EGP課堂向ESP課堂轉型的角度看,在選擇ESP的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應當特別重視以任務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EGP課堂中曾經采用的以語法翻譯教學方法為核心的模式已經被證明在語言教學局限于詞匯和句子層級,也不利于學習者語言技能的形成。ESP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對于EGP是十分明確的,學習者在完成課程學習之后是以直接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場景中為目的的。因而,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就模擬未來社會活動情景,教學過程圍繞學習者在未來專業交際活動中所面臨的任務及其展開和實施步驟來組織,其帶來的教學效果無疑會優于其它模式。當然,基于任務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同所有其它課堂教學模式一樣,是可能孤立發揮作用的,它必然受到學習者語言能力基礎、教師專業素質、學習者觀摩或體驗專業活動機會等等資源的制約而必須以其它教學法來作為輔助。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在由EGP向ESP轉型過程中要始終抓住學習者需求分析這一要旨,在課程設計上應當關注各要素之間的動態互動,在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基于學習者未來的專業交際任務。
本文為武漢市教育局資助課題論文
參考文獻:
[1]郭劍晶.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35.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