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培養學科學術型人才向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轉型,應構建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方法,落實實踐教學環節,完善教學質量標準,強化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
關鍵詞 轉型 應用技術型 優化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
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在辦學方向上由培養學科學術型人才向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轉型,既是現實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擇,這不是單項改革措施的簡單相加,也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整體性、系統性的改革。現就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之見。
一、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1、建立“實用、適用、夠用”課程體系,達到學生學習知識“管用”。根據本科層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合理設定本專業知識模塊、能力結構框架和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時比例,精心設置每門課程的內容、授課時數及教學環節、考試考核方法、檢測評估手段。
2、構建以“應用”為主旨的課程結構。專業課教學,以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重點。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則,改革教學內容,以能力為主線設置教學模塊,對有關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進行適度調整,加大實踐內容的比例,充分體現技能性和適用性。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完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和評估體系。在教學計劃中合理分配實踐教學的比重,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實驗,單獨設置實訓課程。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人才多變的需求。
二、創新教學內容方法,落實實踐教學環節
1、加大對實踐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同時,加強與企業和單位共建實訓基地,發展與相關企業、行業的合作,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形成資源共享、人才共有、過程共管的聯合培養人才機制。
2、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比重。在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方面改變以往按教師的“標準答案”判優劣的思維定式,選擇創造性思維的設計課程,讓學生在生產和教學實踐中獲得理論和社會實踐知識。
3、積極引進現代化教學的手段。教師應遵循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特殊教學規律,自己動手制作課件,廣泛采用以音像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創造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職業訓練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職業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三、完善教學質量標準,強化監督管理體系
1、完善教學質量標準,強化監督管理體系可以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建立一套“上崗靠能力、考核有依據、收入看貢獻”的機制。一是建立常規考核目標和年度考核目標相結合、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定期考核與隨機考核相結合的約束機制。目標到人,全員考核。二是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完善激勵機制,堅持工作績效與教師待遇掛鉤。
2、加強教學督導工作,對各層次教學質量和教學情況進行監控和評估的同時,從各個方面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督導。積極促進教風和學風的建設,特別是要促進師德建設,使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教學督導要把促進廣大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思想和教學水平的進步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新辦專業和新教師的督導工作。同時,認真總結和推廣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以此積極教育和鞭策落后教師,努力提高教師的師德與師藝。
3、學校要為教師職務晉升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充分發揮職稱評審的導向作用。完善“雙師”素質教師的評價體系,形成一套向“雙師型”、“雙師素質”教師傾斜的政策體制及激勵機制。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
1、積極與企業行業單位聯系,為專任教師提供頂崗實踐的機會、鼓勵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加實際生產、管理鍛煉、外出進修,使得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及時了解前沿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主動、積極地走校企聯合之路,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資金及實踐場所,共同搞產品開發、市場開發、營銷策劃等,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為專職教師提供訪問交流的機會,學校可以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到先進發達省市院校、行業企業或國外去參觀考察、學習經驗。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專家論壇、專業學會或行業協會,進行學術研討、交流。鼓勵已經達到一定學歷層次的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取得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
3、建立并完善師資隊伍培訓體系。依托我校及相關企業實訓基地進行教師培訓,如學科帶頭人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將師資的學歷培訓與專業培訓、理論培訓與操作培訓、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培訓工作逐漸形成科學化、制度化、經常化。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文法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