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發(fā)腐敗斗爭的新的偉大征途中,我們要學習和傳承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形成的嚴明黨紀的經驗和做法,以史為鑒,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進展和成效。
關鍵詞 井岡山精神 紀律 教育
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源。在革命斗爭環(huán)境中孕育形成的井岡山精神,不因革命時代的終結而失去其存在意義。嚴明黨紀,是我們黨和軍隊戰(zhàn)斗力的保證,是贏得勝利的堅實基礎。井岡山斗爭時期,我們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嚴格遵守“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政治紀律、“打土豪籌款子要歸公”的經濟紀律和“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的群眾紀律,秋毫無犯,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一、“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紀律意識
工農革命軍在上井岡山途中,毛澤東親眼目睹了部隊中一些無紀律的情形。秋天,正是山里紅薯成熟的季節(jié),行軍路上,戰(zhàn)士們又饑又渴,看見路邊誘人的紅薯,毫不猶豫,連苗拔出,用袖子胡亂揩去泥巴,便塞到了嘴里。對這種現象,毛澤東當時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同時,一路上思考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直到要和王佐會面的1927年10月24早晨,毛澤東站在湘贛邊界的荊竹山雷打石上,第一次向部隊提出了三大紀律。當時,工農革命軍可算是一支疲憊之師了。自從秋收起義失利以來,整整兩個月了,部隊沒吃過一頓飽飯,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如今聽說到井岡山能歇歇腳,大家都很高興。毛澤東抓住大家的這個心理,說:“我們就要上井岡山了,要在那里建立根據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眾搞好關系,和王佐的部隊搞好關系,做好群眾工作,沒有群眾的支持,根據地是建立不起來的。”接著,毛澤東扳著手指,提出部隊上山后要嚴格遵守三大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籌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農民一個紅薯。面對部隊中出現的新情況,聽到群眾提出意見和反映,毛澤東甚感不安,覺得有必要向工農革命軍全體指戰(zhàn)員作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規(guī)定。于是,1月24日,毛澤東在遂川縣城李家坪召開了全體指戰(zhàn)員大會,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六項注意”:(一)還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不拉夫,請來夫子要給錢;(六)不打人罵人。這是繼在荊竹山提出的“三大紀律”后又一項關于人民軍隊建設的紀律規(guī)定。而且,六項注意的每句話,都是老百姓的話,非常通俗、易懂,實實在在,便于操作。正是由于及時地宣布了“六項注意”,并嚴格檢查執(zhí)行的情況,所以部隊紀律嚴明。遂川分兵時,工農革命軍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擁戴。由于征戰(zhàn)頻繁,加上受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工農革命軍的燒殺行為和侵犯群眾利益的事仍時有發(fā)生。1928年3月下旬,為了接應和掩護朱德部隊上井岡山,毛澤東親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前往桂東、汝城。抵達桂東沙田后,工農革命軍積極開展群眾工作,收到很大成效。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和燒殺行為,毛澤東對此十分憤慨。他嚴厲批評了這種行為,指出要執(zhí)行我軍的一貫政策,不要被那些“左”的傾向擾亂了視線。為了徹底糾正這種現象,4月3日上午,毛澤東把部隊集中在桂東沙田,向工農革命軍正式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現在要頒布幾條紀律。第一條,一切行動聽指揮;第二條,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第三條,一切繳獲要歸公。六項注意: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在這里,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將荊竹山宣布的三大紀律中“不拿農民一個紅薯”改為“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將遂川宣布的六項注意中“不拉夫,請來夫子要給錢”、“不打人罵人”改為“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對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毛澤東一條一條地向指戰(zhàn)員作解釋。針對“損壞東西要賠”這一條,他對大家說:打破了群眾的一只水缸,賠他一只新缸,雖然新缸不如舊缸光滑,但是,賠總比不賠要好,群眾會滿意的。他叮囑大家回去后要把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背得滾瓜爛熟,嚴格遵守,誰也不得違犯。這是毛澤東創(chuàng)建井岡山根據地以來第一次比較完整地頒布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這些簡單的條例,使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站穩(wěn)了腳跟。
二、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的紀律操守
1927年9月下旬,秋收起義部隊路過江西省蓮花縣甘家村,用了一戶沒人在家的老百姓一點糧食,臨走時,毛澤東要求把米錢放在米缸里,還附上一封信說明情況。1928年9月,紅四軍主力從湘南回師井岡山攻占遂川縣城后,遂川下莊的鄉(xiāng)親們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李耀唐組織下,送來了很多茶水、點心,招待路過的紅軍。部隊離開時,因缺少現金,軍長朱德便叫副官在每只茶桶上纏上一丈白布,折價代付現金,群眾稱贊不已。紅五軍撤離井岡山,在安福縣浮山村宿營,因部隊一時買不到菜,軍部警衛(wèi)班小廖就從一個菜園里抱來兩個大南瓜。彭德懷軍長發(fā)現后,當即叫人在南瓜藤上吊上一個紅袋子,里面裝著幾個銀毫子。1929年初在守衛(wèi)井岡山的斗爭中,一次軍部經理處長用伙食費買來了一只雞和半斤牛肉,想給彭德懷改善一下生活。彭德懷知道后,立刻把經理處長找來,批評道:“我又不是舊軍閥,對我搞這些特殊干啥!共產黨隊伍里,官兵要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并責令經理處長把雞和牛肉送給醫(yī)院的傷病員吃。還警告經理處長說:“你下次不改正,我要處分你!”在長期處于極端困難的生存狀態(tài)下,靠著制度的力量和領袖人物人格魅力的影響,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的崇高精神在井岡山斗爭中隨處可見。井岡山精神中這種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的倫理價值取向極大的影響和激勵著廣大官兵、群眾,為粉碎敵人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為取得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嚴格監(jiān)督執(zhí)行”的紀律原則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邊界黨特別注重建立監(jiān)督機制。一是設立了監(jiān)察委員會和監(jiān)察部,對各級組織和工農兵政權進行監(jiān)督。發(fā)現有浪費公款、貪污財物、腐化墮落等現象,監(jiān)察委員會或監(jiān)察部立即加以核查處理。二是發(fā)揮群眾性的監(jiān)督作用。接受群眾的控告、舉報信件,使“民主集中主義”原則廣泛地應用于群眾之中,使之在實際中顯示效力,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三是開辦黨團訓練班和工農干部培訓班,加強對干部隊伍的教育。另外,為了督促廣大指戰(zhàn)員認真執(zhí)行群眾紀律,工農革命軍前委還專門成立了“紀律檢查組”,負責檢查各部隊遵守群眾紀律的情況。當部隊離開一個地方時,“紀律檢查組”成員就分頭到群眾中去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查漏補疏,防止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5.
[2]郭兵.永遠的井岡山[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
[3]韓京承.讓井岡山精神時代相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4]李春耕.弘揚井岡山精神 加強黨性黨風黨紀教育[J].滄桑,2010,(2).
(作者單位:江漢藝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