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動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乃至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從學習動機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出發,剖析了學習動機和外語學習動機理論,并對外語學習動機在國內外現狀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 動機 學習動機 外語學習動機
外語學習動機是人類行為動機之一,它表現為渴求外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動外語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是外語學習者在外語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研究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外語學習的心理過程、社會因素及個體差異,其更重要的意義是探索激發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途徑與策略。
一、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理論基礎
1、學習動機理論
(1)期望——價值理論
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最初始于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他認為,個人的成就動機是由對成功的期待和誘因的價值決定的,與對成功持無所謂態度的個體相比,期待成功的個體完成任務的可能性要大;同時,與完成簡單任務相比,完成難度大的任務更讓人覺得自豪,也更有價值。
(2)目標理論
目標理論認為,如果個體覺得實現目標是可能的,目標是重要的,那么個體的動機會增強。德懷克指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定向影響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和所采取的學習策略,掌握目標取向的學生更傾向于迎接學習中的挑戰,具有內在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有著更強烈的學習動機。
(3)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在傳統的內在/外在動機模式上發展起來的。根據這一理論,外在動機不再被看作是內在動機的對立面,而是把自我決定的內在動機和受外力控制的外在動機看成是由四種動機類型組成的連續體, 外部調節動機、投射調節動機、認同調節動機和融合調節動機。
2、外語學習動機理論
(1) 加德納等(1995)的擴展動機模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加德納等人在以前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模式理論基礎上,汲取了主流動機心理學的期望——價值理論和目標理論中的新元素,并添加了目標特征、價值、自我效能。加德納等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設計的語言學習動機調查工具(即ATMB),這一量表包括134個問題,從13個維度來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
(2) 多內(2001)的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模式
匈牙利學者多內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融合了其他學者的理論,提出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模式。該模式從三個維度來界定外語學習動機,語言層面、學習者層面和學習情境層面。強調了語言學習動機的多維性質,可以說該模式體現了語言學習動機與教學情境的有機結合,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3)克魯科斯和舒密特(1991)的動機理論
克魯科斯等擴展了早期的動機研究范圍,引進了許多主流學習動機理論,并介紹了幾個著名的動機心理學家的著作,這在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還是首次。此外他們提出了微觀、課堂、大綱和課外這四個層面的動機理論。他們側重將動機理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這對于以后的動機研究起了一個導向的作用。
(4)威廉姆斯和伯頓(2000)的社會建構主義動機模式
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威廉姆斯和教育心理學家伯頓,他們結合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和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模式。該理論確認了學生、教師、任務、環境四個方面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根據這一理論,他們提出了新的學習動機模式,他們認為認知和情感可以激發動機,動機會引起有意識的行為,在努力付出后,最終達到目標。
除了上述幾種外語學習動機理論模式,還有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來詮釋外語學習動機,例如:舒爾曼神經生物學模式;布朗的自我決定動機理論等。
二、國內外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在20世紀50年代末,Lambert和Gardner從社會心理學角度開始了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Oxford(1994)認為,許多早期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都是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模式及研究方法,強調語言學習動機的社會性。在80年代末,有學者提出Gardner(1985)的模式只注重社會環境對外語學習者的影響,而未重視學校課堂教育及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對外語學習動機的作用。到了90年代,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進入了一個多元化時代,研究者除了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還從主流動機心理學及教育學的模式框架內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取得了許多新成果。
除此以外,研究者們還對外語學習動機及相關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Ramage(1990) 關于動機因素與外語學習毅力、Chambers(1994)關于年齡與外語學習態度和動機的關系等。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起步較晚,普遍采用Gardner的社會心理模式,探索學習動機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通過對學習動機的研究來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如研究英語學習者動機的變化規律與特點(文秋芳,2001); 探討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之間的關系(郝玫,2001); 關于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華惠芳,1998)等等。許多研究只涉及諸如學習目的、焦慮、自信心等少數動機結構與學習成績的關系,并沒有從更寬廣的知識領域、理論模式對大學生的動機結構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對動機的分類上也基本沿襲國外的理論基礎,各心理學派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嘗試著對動機進行各種各樣的分類。
從研究對象上看,絕大多數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專業或非專業大學本科生身上,也有部分涉及研究生和中學生。而對于我國當前正蓬勃發展的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卻較少且不深入。如淺析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王彤,2006)、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徐良芹,2004)等。
總的說來,我國目前的動機研究多屬實證研究,理論研究還不能突破國外研究成果,缺乏創新。
參考文獻:
[1]劉惠軍.當代學習動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5).
[2]劉東樓.外語教學中動機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02.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