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體系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社會結構發生變動,文化思想中既有中國社會固有的思想意識,同時也不斷糅合改革開放中傳來的外來思想,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的獲取量和更新速度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變得越發的多樣性,在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觀認知中也不斷受到影響,既有思想層面的復雜性,又有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性,以往的簡單單一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進度,針對這一情況,團中央于2009年召開青年工作分類引導專題會,根據各類青年的具體情況,做出了具體的部署,分類引導也在高校中普及開展。民辦高校作為高校的一部分,大學生數量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又因民辦高校生存發展的特殊性,導致分類引導工作在民辦高校中既有大學生分類引導工作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發展中的個性。
一、分類引導在民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運用的必要性
民辦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與其他高校相同的基本教育規律,但在其產生發展的時期就具有不同的發展軌道,其學生構成和培養目標也與大部分高等院校有著一定的區別,這種區別就要求民辦高校在學生教育管理中面臨的問題不一樣:
作為高等院校,民辦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在發展過程中同其他高校一樣,也遇到了一些共性的問題,如隨著高等院校學生的擴招,學生數量不斷擴充,學生管理的規模不斷擴大,在學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種類也不多增加,以往小規模的教育管理中一刀切的辦法已經不適用當前大規模的學生教育管理現實;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學生信息來源面不斷增加,信息量不斷增大,信息內容良莠不齊,造成學生的自我判斷和價值導向受干擾較多,增加了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識較強,自我感覺良好,但又普遍缺失應有的擔當和受挫后的自我恢復能力,他們每個人面對的可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側面所造成的問題,如家庭問題、經濟問題、心理問題等,這些都需要區別對待;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需要在學生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精細化水平和輔導深度,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做出不同的處理,以分類引導的方式進行處理。
同時,民辦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又有自身不同的發展經歷,也面臨不同的問題,表現在:(1)同老牌國辦高校相比,民辦院校的生源質量相對較低,特別是國家實行擴招以后,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這也就導致民辦高校在學生的教育管理中不能硬搬國辦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是根據自身的生源狀況和學習能力,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生工作方針。(2)同國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學生構成類別比較復雜,除了國家統招的本科和專科外,很多民辦高校還有自考本科、成人本科、預科等類別,劃分較細,類別較多培養的方向和方法也不一樣,這就需要劃分不同類別,根據不同學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3)同其他高等學校相比,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相對較低,雖然民辦高校的發展在不斷提升,但是在知名度上還是無法和許多的名牌高校相競爭,這也導致很多高分學生來到民辦高校后,其心態和思想認識上同名牌高校的同分數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性體現在學生教育管理中就表現為學生的思想不穩定,出現問題的幾率就大大提高。
二、分類引導體系在民辦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構建與運用
在高等教育發展的今天,民辦高校既有高等教育發展的共性問題,又有民辦高校的個性問題,這就需要在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實事求是,靈活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構建起分類引導體系,以達到學生教育管理的精細化和體系化。
1、在學風建設上構建分類引導體系。民辦高校普遍面臨著生源質量較低的現象,在學風建設營造中應秉承分類引導的原則,將學生做不同劃分:加大基礎性教育和學習,夯實學生的學業基礎,擬補學生基礎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將學生進一步分為進取型、盲從型和后進型三種類別,進取型給予進一步的培養,構建人才培養基地,提升他們的知識量和動手能力,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營造更高的平臺;盲從型加強獎勵和鼓勵,創建公平合理的獎勵機制,保持良好的前進勢頭;后進型加強教育管理,通過教師特殊照顧、進取人員特殊幫扶,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跟上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進度。在培養層次上,進一步劃分年級類別,大一新生以培養學習的興趣為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大二、大三學生以專業學習為主,培養專業學習的興趣,提升專業學習的針對性,增加專業知識的創新與學習;大四學生以就業教育為導向,增加就業能力,提高適應社會度。
2、在人才培養上構建分類引導體系。民辦高校由于生源類別比較復雜,各類別發展方向和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應堅持分類引導的導向。針對普通本科學生應堅持在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和就業夯實基礎;普通高職學生應堅持在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具有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自學考試、成人考試和預科等學生應加強針對性的考試科目學習,在增強和鍛煉能力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習能力,最短時間內完成學業。
3、在就業指導上構建分類引導體系。針對不同年級,進行不同形式的就業指導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讓學生為未來的就業早作謀劃。在學生分類上,要正視入校新生存在不同類型,有些學生是經歷了從學校到學校的發展歷程,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鍛煉,對社會的發展認識不深,有的學生雖然也是經歷了從學校到學校的轉變,但是經歷過適當的社會教育,如一部分中職學生,針對這些學生,在就業指導體系上應做區別對待,有一定就業和技能經驗的在引導方式上應該更加的務實,相較于高中直接畢業上來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就業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在學生年級上,隨著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就業方向和知識技能也有著不斷深入的了解,在就業指導上應該分年級進行,大一新生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導向進行就業教育,大二大三以職業技能的提高為主要方向和發展思路,大四以真實模擬和就業推薦為主要教育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就業指導教育。
4、在思想教育上構建分類引導體系。民辦高校的學生根據發展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學習型大學生、社交型大學生、網絡型大學生等類別,他們或者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或者是忙于社會事務而掛科不斷,或者是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在思想教育上應針對不同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或者豐富第二課堂提高學習型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或者加強學風建設提高社交型學生的學習基礎,或者加強就業教育提高網絡型學生的危機意識,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同時增加不同類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以切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來帶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形式來增加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5、在資助體系上構建分類引導體系。隨著高等教育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受到資助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資助的額度也越來越大,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在資助方式上過多的強調資金資助,而忽略了深層次上的資助。在資助體系上建立更加詳細的學生分類引導體系,完善學生檔案,將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分類處理,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處理中,將困難學生中的存在思想認識問題的、學習困難問題的、身體生理問題的、家庭變異問題的做分類處理,除了在資助問題上給與幫助外,要在資助資金的處理上進行指導處理,有針對性的解決因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滋生的其他學生問題,將資助經濟進一步完善為資助學生全面發展的資助體系。
三、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學生教育管理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和困難,這種問題和困難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的,針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也應該避免一刀切,而應該根據問題的種類和學生群體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具體性的處理,這樣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增加學生教育管理的人性化,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教育管理環境。
參考文獻:
[1]聶莉.新形勢下大學生群體分化管理研究及對策[J].中國市場,2008(39).
[2]余守萍.分類引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引導的重要舉措[J].理論觀察,2011(2):68.
[3]杜坤林.高校資困助學工作范式轉換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7):74-77.
[4]龔義榮.新形勢下高校學風建設的探析與創新[J].前沿探索,2007.(2):210-212.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