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概述贛州市全民健身運動現狀,并進行針對性分析,根據存在問題,提出有效對策。
關鍵詞 全民健身 負荷強度 意識 對策
全民健身旨在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贛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制定《贛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極大地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然而,在贛州市全民健身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一、贛州市開展全民健身計劃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1、經常參加體育的人數狀況
隨著《贛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的實施,在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據調查:全市居民中十六歲以上的有34.34%的人參加了一次體育活動,達到體育人口的為15.50%,2014年調查報告中顯示,無論是參與體育運動總體人數還是體育人口的比例,都明顯比2012年有所提升,尤其是體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極為明顯,可見這是《贛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取得了標志性的成就。
2、體育鍛煉的場地和設施狀況
眾所周知,每一項體育運動的開展,它的必備的條件就是體育場館和設施。因為場館和設施是體育運動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然而,體育場館和設施也是全民健身運動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綜觀的歷史,雖然經歷多年的努力,政府在體育場館和設施建設上都有很大的投入,但距離滿足人民大眾的需要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場館建設速度極為緩慢,數量嚴重不足,人均占有場地量仍然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在這些大都市里,即使建起了各類不同的體育場館,但這些場館的歸屬權和經營權也都發生顯著的變化。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經營,許多場館、器材不能向大眾公共開放。這樣公共型場館的數量在不斷減小,從而導致參與運動的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
3、大眾體育的消費狀況
近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把目標放到了生活質量方面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不斷涌入人們的腦海,體育鍛煉越來越受到重視。體育消費已成為大眾消費領域所讀到的新話題。“花錢買健康”的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這時體育已從福利向消費過度,從而走向市場化。通過文獻資料表明,即便體育走向市場化,“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慢慢被人們所接受,但是由于客觀原因,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嚴重,迫于生活的壓力,一部分人還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方面去,為生活而奔波,沒有過多的精力去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就更談不上體育結構的消費水平了。
二、對策
1、提高認識,加強對全民健身運動的宣傳引導
大力加強宣傳力度,使居民對“全民健身工程”的認知有待提高,理解全民健身工程的偉大意義。根據現有條件和狀況,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根據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書籍、廣告等媒體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增強居民健身意識,提高居民對健身的認識水平。
2、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構建場地設施
體育場地也是立足于現實,著眼于未來。一是體育場所要考慮“全民性”。根據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社會階層、活動項目等特點,對體育場地規劃建設,要符合實際,具有特色,人民喜愛的健身場所。二是體育場所建設要有新的理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健康的基礎上,向“多功能”和“場園一體化”的格局方向發展。積極開發農村和社區體育場地,為構建全民健身活動服務體系而努力。因此政府、社會和單位應高度重視中青年人的健康問題。
3、不斷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
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在發展較晚,針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目前現狀所存在的特點,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體育專業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主動承擔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任務。通過對師范院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工作分配困難原因進行的客觀分析,結合當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相當緊缺的現狀,提出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新途徑,高校體育專業應配合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參與培養體育指導員工作,以適應全民健身運動的需要。鼓勵并支持對健身鍛煉的愛好者與社會體育指導員一起參與全民健身的指導工作,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中來。
綜上所述,目前,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存在問題可以歸結為人們的健身意識觀念淡薄、場地設施資源缺乏、數量短缺、開發利用不足、經營管理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缺乏等,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政府及各級體育部門應該出臺一些關于鼓勵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政策,克服由于這些不利因素給全民健身運動所帶來的困難,創造出有利于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公平環境,從而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倡導先進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基金項目:2015年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贛州市全民健身的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編號:15382)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秀英.城區居民體育運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7).
[2]溫云桑.全民健身計劃與高校體育改革[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
(作者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