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廣大西南山區聚集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同胞隨著時間的發展,經濟文化受到了外界的巨大的影響,但本身自身特點也在對外傳播,影響外界。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社會環境特殊性調查,可以適當的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生存環境,穩定少數民族民族特性,持久發展地方經濟,提高民族生活水平。
一、自然環境特殊性
(1)城市土地資源緊張
城市規模受到各種自然資源的制約,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等。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區內由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吐魯番盆地等組成,除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海拔低于1000m以下,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1000m以上。這使少數民族山區城市多處海拔高,地形復雜的地區,使城市發展用地不足,不利于城市基礎設施的連片開發。其特殊性之在于少數民族山區城市發展規模受到土地資源的制約,要求城市高度集約式發展,土地混合程度高。
(2)生態環境重要
少數民族山區城市大多處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偏遠山區,是江河的發源地,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如果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重視對生態保護,將會對江河中下游地區的城市、鄉鎮帶來災難性的毀滅,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是八百里清江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其下游宜昌、荊州、武漢等若干大中型城市的生態安全。
(3)自然災害頻發
少數民族山區城市多處海拔高,地形復雜的山區,受地形影響,部分城市建在山區地勢較低的平穩地塊,部分依山而建,周圍主要是山體,普遍地形起伏大。少數民族城市多在地形復雜的地區也是區域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民族地區大多處于西北、西南偏遠地區,環境惡劣,災害頻發,尤其是地震災害在中國地震災害中占較大比重,一般民族地區城市都會有地質災害問題,除地震以外,最頻繁的是滑坡、泥石流。中國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4個省區是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緊隨其后的4個省是青海、河北、寧夏、甘肅,這些省市都是中國主要的多民族地區。我國建國以來,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的次數達到17次,其中發生在少數民族山區的達到了10次,占到地震發生區域的59%,而震后對當地自然環境將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少數民族山區城市是我國地質災害出現的高發區。
二、社會環境特殊性
(1)城市人口規模小
少數民族城市特點是,31個地級市,65個縣級市,其中城市人口超過200萬的僅有2個(分別是南寧市、烏魯木齊市);人口100萬~200萬的城市有9個(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柳州市、欽州市、貴港市、玉林市、賀州市、來賓市);人口在50—100萬的城市也僅為9個;其余城市人口數均不超過50萬人,占少數民族山區城市比例的79%。城市規模偏小,城市人口不足,城市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難以實現。
(2)產業特色明顯
少數民族山區城市自身優勢明顯,地方產業具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旅游優勢明顯。我國少數民族山區的世界自然遺產占到我國總數的71.43%,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占到70.01%,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達到了91個,由此可見我國少數民族山區的旅游資源是極為豐富的。
適合發展口岸經濟。少數民族山區發展口岸經濟有其獨特的優勢,我國與鄰國212萬多公里的陸地邊界中,民族地區占到了119萬多公里,達到了56%。其中民族地區一類口岸有61上,包括航空口岸12個,水運口岸13個,公路口岸31個,鐵路口岸5個。少數民族山區中新疆、云南、廣西、內蒙古和西藏五省(區)均直接與外國接壤,處于對外開放的最前沿,使該地區發展口岸經濟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民族醫藥及特色農副產品。民族地區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的美稱。民族地區的民族醫藥是以少數民族文化為背景的傳統醫藥,目前奇正、奇康維藥、晶珠藏藥、貴州神奇、百靈等一批民族成藥已發展為現代大型醫藥企業。民族傳統醫學采用綠色食品、天然藥物、心理行為、傳統物理療法等治療疾病,受到廣泛的關注,是醫療產業中最有發展潛力的部分。我國民族地區還具有豐富的農牧資源。由于水、熱、光能充沛, 農牧產品天然具有綠色產品的特點,一些產品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和保健價值,如新疆的雪蓮、寧夏的枸杞、西藏的紅景天等特色生物資源,從畜牧養殖到畜牧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的逐步形成,依靠這些農牧資源,生產特色綠色食品,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產業的蓬勃發展。
文化產業屬于第在三產業,是一個城市特色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而少數民族山區的特色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因大力發展城市的核心文化——民族文化,如新聞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歌舞、文化藝術服務等。云南省近年來走出一條堅持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之路,誕生了像《云南映像》、《麗水金沙》、“紅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蘊含少數民族文化的藝術精品。
三、總結
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資源財富,民族生活地區雖然非常受外環境限制,但是資源豐富,民族產業蓬勃發展,民族文化廣泛傳播,需要進一步關注民族地區建設,保持我國民族地區瑰寶。
參考文獻:
[1]羅玉霞.民族地區優勢產業與資本市場研究[D].長沙:中南民族大學,2012:64.
[2]朱廣黔.試論我國西部民族地區中小城市的發展路徑[J].科教導刊,2012, (29):231-233.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