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瘟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致死性的傳染性疫病,也是阻礙我國養豬業健康發展的重大疫病之一,本文就豬瘟的發生、市場上疫苗的發展歷程、應用效果比較及豬瘟凈化措施等作一概述。
關鍵詞:豬瘟;疫苗;凈化
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07-0025-02
1 豬瘟的一般概況
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豬瘟病毒(CSFV)引起豬的一種以高熱、出血和高死亡率為特征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遍布世界各地,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84年國際獸疫局(OIE)將其列入A類傳染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必須報告的法定傳染病之一,也是世界糧農組織和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主要傳染病之一,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自然條件下,豬群主要通過接觸經口鼻感染CSFV。病毒主要在感染豬的扁桃體復制,之后擴散至各級淋巴結,直至骨髓、淋巴和脾臟。感染豬只死亡后,扁桃體、淋巴組織和血液中的含毒量較高[1]。劉俊等[2]對豬急性感染豬瘟病毒后第1天到瀕死前的第8天,病毒在糞便、尿液、眼分物及唾液中的含量和分布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動態監測,感染后第1天即可在糞便沖檢測出病毒;尿液、眼分泌物至少在感染后第3天檢測出病毒,唾液在感染后第4天檢測出病毒。
我國是生豬生產與豬肉消費大國,生豬飼養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 %,豬肉消費占國內肉類消費的 60 %,而豬瘟一直是阻礙我國養豬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確保豬瘟疫苗質量,2007年,農業部先后對豬瘟兔化弱毒脾淋苗和細胞苗實行政府采購,并將豬瘟納入國家強制性免疫范圍。
2 我國豬瘟疫苗的應用
豬瘟疫苗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滅活苗、弱毒苗到現在的基因工程疫苗。
我國最早研究成功和投入使用的豬瘟疫苗是結晶紫滅活疫苗,是用豬瘟強毒感染豬,采集血液用結晶紫滅活制成,在早期尚無豬瘟活疫苗的情況下對控制豬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強毒感染制造疫苗極易導致散毒等生物安全問題,且產量小,生產工藝落后,已于上個世紀后期停止生產和使用。
1954年,我國學者成功培育出豬瘟兔化弱毒株并制成疫苗(CLS),也叫“C株”或“K株”,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豬瘟疫苗種毒。疫苗病毒的復制主要在淋巴樣組織,特別是扁桃體,但有時能從腎臟檢測出苗毒抗原。免疫接種豬可完全有效地抵抗在我國流行的各種不同基因亞群豬瘟野毒的攻擊,毒力不返強,在豬體內連續傳代后仍保持原弱毒的特性,且該疫苗毒株不能通過懷孕母豬的胎盤感染胎兒,對乳豬和種豬無殘余毒性。接種各年齡各品種豬,不產生豬瘟臨床癥狀,僅出現輕微病毒血癥,免疫后4 d~32 d內,免疫豬不從尿中排毒,免疫豬與非免疫豬同圈飼養 60 d,不發生接觸感染。檢測免疫豬臟器帶毒情況,證明免疫后7 d的豬體中脾中血尚存微量毒,17 d以后,免疫豬的血液、脾及骨髓中已均無病毒存在。免疫10~14日齡哺乳仔豬,不影響發育,注射懷孕1~3月母豬,不引起流產、死胎[3],是控制豬瘟非常有效的疫苗。
1974年我國用豬腎原代細胞培養兔化弱毒制苗,取得成功并于次年推廣使用。為了克服用同源組織原代細胞生產疫苗污染強毒的問題,1985年開始了犢牛睪丸細胞苗的研制推廣[4]。但隨著牛體內BVDV感染的明顯增強,特別是BVDV可通過胎盤感染使仔豬產生免疫耐受的特點,常導致豬瘟疫苗免疫失敗。用污染BVDV的細胞生產疫苗,由于競爭抑制的原因,豬瘟病毒在細胞中的增殖會受到明顯影響,這也是導致豬瘟牛睪丸原代細胞苗毒價低的主要原因。范學政等[5]用RT-PCR方法對23個批次的豬瘟牛睪丸細胞苗進行檢測,發現有5批疫苗污染的I型BVDV,污染率為21.74 %,分析可能是豬瘟原代細胞苗在生產過程中用到牛血清、牛睪丸等污染了BVDV的原材料有關。BVDV與CSFV同屬瘟病毒,均可導致仔豬發育不良或死亡,也可形成免疫耐受,豬瘟牛睪丸細胞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備受質疑。
近兩年,中國獸藥監察所和廣東永順聯合研究成功的豬睪丸傳代細胞系(ST細胞系)生產的豬瘟疫苗,很好地解決了外源污染且病毒滴度低的問題。ST細胞系與豬同源,適合豬瘟病毒增殖,由此細胞制備的疫苗滴度比牛睪丸原代細胞生產的疫苗提高了20倍,ST細胞系還可建立細胞庫控制細胞質量,生產工藝穩定。
基因工程疫苗是目前豬瘟疫苗研究的熱點領域,包括亞單位疫苗、合成肽苗、活載體苗、 核酸疫苗等。值得一提的是豬瘟病毒標記疫苗研究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已出現商品化的亞單位標記疫苗,可使豬瘟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區別更為簡單、快捷。
疫苗的免疫效果是有效控制豬瘟的重要因素。劉金鑫等[6]比較了脾淋苗和豬瘟傳代細胞苗的免疫效果,采集免疫豬的血清,抗體水平檢測結果顯示,豬瘟脾淋苗的免疫效果最好,但與豬瘟細胞苗抗體水平差異不顯著,均能使仔豬免疫15 d后獲得良好的保護力。疫苗的免疫效果除與其質量密切相關,免疫程序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邱惠深[7]通過在仔豬出生后不同時間免疫豬瘟兔化弱毒苗,并通過采集不同時間點的抗體及攻毒保護結果比較,顯示注苗后1 h吸初乳較為合適。
隨著疫苗的快速發展,不同類型疫苗的市場占有率也出現了一些變化。目前占據市場主要地位的豬瘟疫苗主要是脾淋苗和ST細胞苗。脾淋苗雖生產成本高,市場價格是細胞苗的10~20倍,甚至更高,但由于免疫效果確實,仍然占據著高端市場。ST傳代細胞苗以其產量高、成本低且售價低廉稱為大眾客戶的首選,加之近幾年養豬業不景氣,細胞苗的使用更加普遍。
3 豬瘟凈化的建議
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對任何動物及動物產品,特別是進口動物均采取了十分嚴格的檢疫撲殺措施,分別于1963年和1976年宣布消滅了豬瘟。針對我國當前CSF的流行與發病現狀以及養豬業規模化的特點,在我國消滅和控制CSF難于做到全部撲殺,只能采用逐步凈化的措施。邱惠深[8]建議實施以凈化種公、母豬及后備種豬為主的豬瘟綜合防治措施,對陽性(帶毒)豬作如下處理:第一,種公豬、空杯母豬、妊娠30 d以內母豬,立即淘汰;第二,妊娠 30 d以上母豬,隔離飼養,讓其繼續妊娠、分娩、哺乳,斷奶后立即淘汰;第三,哺乳母豬,隔離飼養,繼續哺乳,斷奶后,母豬立即淘汰;第四,所有帶毒母豬產下的仔豬,一律隔離飼養,加強消毒,照常免疫,長成后處理,不留作種豬。每6個月如此凈化1次。一般凈化后3個月可見初效,半年效果明顯。經3~5次凈化后,豬瘟可得到有效控制。
我們相信通過采取嚴格的檢驗檢疫手段,不斷完善豬瘟的凈化措施,一定可以逐步減少豬瘟疫病的發生,最終達到凈化的目的,為我國豬肉及其產品的出口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8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