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類開始圈飼禽類以后,要求不受自然條件限制,按人們的需求擴大群體數量就開始了人工孵化。
禽卵的孵化是由天然孵化向人工孵化演變的,不斷的形成人工孵化的技術和發展。
天然孵化是由母禽就巢性,借其自發體溫來孵蛋的。一般局限于春孵,其次為秋孵。
天然孵化要選巢念強的健康母禽才能完成,它孵蛋數有限,在15枚左右。母禽就巢后便仃止產卵,也影響母禽的體質。孵出雛后,還喂育幼雛,影響產卵。
目前家鴿與珍禽還是自然本孵,生一窩蛋便由雌雄輪流孵。
自然孵化要選安靜、保暖、請潔環境。窩可用稻草編織成直徑60 cm圓窩,高30 cm,母雞可自由進出。窩外保證飲水、高蛋白質飼料,每曰二次更換。抱窩母禽要做好禽體寄生蟲處理。
由于生產發展需耍,人工孵化方法根據天然孵化的原理,利用自然的熱源和人工條件進行孵化操作。由春秋二季孵化而發展為一年四季孵化。
我國與埃及在數千年前便創造了各種各樣的人工孵化方法,經歷代人科學的不斷改良,由柴、炭、煤、火油為燃料的土法孵化至電氣孵化,從一次孵幾十枚蛋發展到幾百枚乃至成千上萬,至今有一次入孵幾十萬枚蛋機械設備,從完全依賴熟練操作工而發展到要靠正確而熟練的管理技能而使孵化成功。
1 土法孵化
設備簡單、燃料就地取材,成本低。
1.1缸孵法
缸孵由缸、鐵鍋、竹籮三部分組成。
1.1.1缸
缸的形狀如燒飯行灶,高約1.0 m (2.8尺),缸外層用稻草編織成草皮包裹(起保溫作用)。前開灶門(火門),有火門蓋。
1.1.2鐵鍋
鍋口直經約為0.80 m (2.4尺),起隔火傳熱作用。鍋與缸結合處用火泥封。
1.1.3竹籮
用篾青編的竹籮,籮口直徑約為0.73 m(2.2尺),高約為0.40 m (1.2尺),籮底凹進約為3.33 cm(1寸),與鐵鍋保持距離,內放草灰等為保溫層。籮內可堆放鵝蛋350枚、鴨蛋650枚、雞蛋950枚。
1.1.4炭
用炭屑為燃料,用稻草灰壓火來控溫。
1.1.5用草蓋或棉蓋開閉來通風、調溫。
一個熟練孵師,主要做“勻缸”工作,使缸內各點蛋溫取得一致,測蛋溫靠人眼皮測,精度為1 ℃,一人管六缸(圖1)。
室內溫度要求在20 ℃。
1.2炕孵
炕孵北方多見,炕坊以座北朝南屋為佳,屋高約為3.0 m(9尺左右),有頂棚,北有小窗,與南窗可通風換氣,炕靠北墻,也可靠東西北,下設單火道或多火道,火道口可在披屋或屋內,由炕、火道、草席等組成(圖2)。
1.2.1炕
炕距地面約為1.0 m(3尺),炕上鋪一寸厚麥桔、谷殼等均可,上鋪席,三面應設擋條,防蛋滑落,炕面以人可操作為宜。
1.2.2火道
以磚砌為宜,北側有通氣孔(排煙),火門上置一鍋,可燒水增濕,火門大小以燃料而定。
1.2.3草席
席以蔑席為佳,應地制宜的蘆席也可,席大小以炕面為宜。準備數只竹篾或柳條編的卵匾,用來燙卵、驗卵、翻卵用。
陜西有個風俗,婦女白天紡紗織布時,將炕孵蛋捆綁在自已的腰上,待離開時,再將蛋放在暖炕上。
1.3桶孵
桶孵由木桶、竹籮、炒谷鍋等組成。
1.3.1木桶
高約為1.0 m(3尺),直徑約為 0.8 m(2.4尺),分上下二層,下層約為0.33 m(1尺)、上層約為0.66 m(2尺),下放炒熱的谷,上層放蛋,中間可放一鐵皮,使散熱均勻。
1.3.2竹籮
竹青編籮,上堆蛋。
1.3.3炒谷鍋
炒谷鍋等為輔助工具。中間可置一鐵鍋,下用文火燒,將谷燒熱。
室溫在20 ℃以上。
1.4馬糞孵化
馬糞孵化是草原地區應地制宜的孵化方法,它利用發酵馬糞散發的熱來孵化,由發酵馬糞、木箱等組成。
大量馬糞堆積發酵,在自然發酵時壓緊。
木箱:木箱上有出氣孔,下可堆放數層蛋。
在馬糞發酵后溫度達40 ℃左右時才可上蛋,4 h或6 h翻蛋一次。
2 人工孵化的改革
2.1平箱孵化
隨著生產力解放,在20世紀50年代,孵坊有變革,平箱孵化的出現,解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平箱孵化分上、中、下三層。箱體為磚墻結構。
2.1.1用炭火的平箱孵化器(圖3)
上層:用木結構搭成7格,間隔10 cm,每隔可放竹篩一只,直徑為90 cm,內置雞蛋約200枚。
中間有一隔層,放白鐵皮等隔熱層,上置稻草灰起保溫層作用,有一層空格,便于調溫、翻蛋等操作。
下層:內置火缸一只,可燃炭屑。
2.1.2蜂窩煤作熱源的立體平箱孵化器(圖4)
以一方或二方房屋的墻壁,再連一壁或二壁,可根據房屋空間,砌成高1.8 m、內寬1.6 m、內深長1.3 m的立體平箱孵化器,分:上、中、下三層。
上層:放置蛋源部分。內為木抽屜結構,可分10格,每格間距為8 cm或10 cm,每層可放一盤蛋、也可平放二盤蛋,蛋盤可寬約78 cm×90 cm。蛋盤內用竹絲條穿置,可放蛋150枚。
中層:在約60 cm處,隔一塊鐵板,上可放白鐵皮水盤,有隔熱、加濕作用。
下層:放煤爐一只,有爐門,閉啟可調節溫度。后改用烽火煤,更便于控溫。
2.1.3熱水作熱源的孵化器(圖5)
此器分上、下二層:
上層為木結構,可分7層,抽屜結構,蛋盤內穿14號鉛絲,升溫快且均勻。
下層為白鐵皮制成水箱,設進排水孔,熱水進、冷水出,設一鍋爐供熱水循環。
翻蛋、調盤、換氣全是人工操作。以上設備都上有排氣孔、下有進氣孔。
2.1.4煤油燈(或馬蹄燈)作熱源的孵化器(圖6)
此孵化器上為木結構,略小于以上設備,下為置燈源部分,上罩軟鐵皮管道,將煙排出箱外。
2.1.5沼氣孵化器
用沼氣作熱源,視沼源而制磚砌箱體,內木結構同平箱。
2.1.6溫水缸孵化(圖7)
用普通水缸,下層放溫水,中間放鋁盆盛蛋。
2.1.7溫室孵化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各地在炕孵、平箱孵化基礎上,創造了大型溫室孵坊(圖8)。
1)溫室:人字架房頂結構,內隔層高2.2 m平頂,墻厚,寬度為4 m,長度按需而建。
2)火道:用單磚砌在室內四周,一般是東面設火灶,煙熱由火道傳至西邊的煙道管排出,煙道一側或上側均勻地布上鐵皮,讓它散熱。也有南北向。
3)翻蛋裝置:木結構手工翻蛋裝置,中間設活絡固定蛋盤支架,二側有活絡的撐腳可保持90度翻蛋角度(是現代蛋架車的雛樣),高度為1.7 m,內分12層,層高8 cm,下層離地面35 cm。室內可排3列,9組,蛋盤為木結構,穿14號鉛絲,放蛋約90枚左右。一次可入孵上萬枚蛋。
4)報警裝置:用膨脹餅作超溫報警、有電處改用電子管來控溫報警。
3 孵卵機
機械孵卵機始于公元1540年,由法國FransisI氏首先制成小型孵卵機。
1777年法國Bonneain氏改良箱體,效果提高。
1845年法國M.VeIIee氏出售配有冷熱水管,由膨脹桿耒控制冷熱水來達到溫度均勻。
各種孵卵機勻為木結構,以燃煤、炭、煤油、煤氣等為供熱能源,以熱水、熱氣來供溫,管道用紫銅管、黃銅管。
溫控、濕控元件是膨脹桿(由鐵與鋁二種不同膨脹率金屬物組成)。而膨賬餅由銅片組成,內貯乙醚,銅餅上有圓形波汶,分單層、雙層。
孵機下層有出雛室。美國Bucheye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已生產入孵數十萬枚蛋大型機械,而在90年代還能買到古老原始能孵幾十枚蛋的機器。
3.1國產孵化機的發展史
我國在20世紀40年代末己經試制小型木結構孵化機,有用電熱絲、電熱棒、電燈泡加溫,膨脹桿控溫,另有熱水的、熱氣的,適合缺電農村之需,價格比進口機低。漲縮餅己普及。
上海在20世紀50年代中,從日本引進滾桶式360度翻蛋孵機。
上海禽蛋公司研制成八角架式電孵機,采用渦輪渦桿手動翻蛋裝置,用膨脹餅控溫,名為“躍進牌”。
1958年北農大研制成電子管自動控溫儀和自動翻蛋裝置。
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江蘇海門江心沙農場己制成“江農10920型”全自動出口產品,外殼采用玻璃鋼涂塑,后來全部轉內銷。
20世紀70年代末,由南京農機所為首,成立部級攻關課題,研制全金屬結構蛋架車式9JF系列產品,全自動控溫、全自動翻蛋裝置,采用晶體管控制,控溫精度提高。由南京實驗儀器廠投產。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農機所,用WMS10型多點數字測溫儀對全國各類孵化機,國產的、進口的,進行機內空箱或滿載的全過程的跟蹤測試各點溫度,當時空箱運轉各點溫度精度可達士0.25 ℃。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己有上海金山、無錫解放、北京云峰、廣東中山、西安西農、海門江農等孵化機。當時進口的已有荷蘭PREFOM36000型孵機、澳大利亞的哈利聲、日本百凱216型28512等機。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家禽生產大發展,改革開放力大,各地從世界各國引進先進的成套孵化設備:如比利時的Petersime、美國雞王Chicken Master、加拿大Jamesway、荷蘭Pas Reform、曰本百凱Buckeye等(圖9)。
國外孵化設備制造廠進入中國市場后,它給我們帶來先進技術,引入的箱體式孵化機,它有二個特點:一是攪拌風扇在箱體中間位置;二是攪拌風扇在箱體后部(圖10)。
另一巷道式孵化機是推進式分批入孵設備,它的容蛋量在50 000枚以上(圖11);而“雞王”牌孵化機是介于箱體機和巷道機之間的一種形式。
進口設備控制系統的功能、控制精度較優,由微處理芯片構成的電腦控制系統,濃縮成一塊芯片觸摸面板,操作簡便實用,由集成電路至節能型模糊控制電腦,它設置實用可靠控制系統,保證了出雛率高,健雛率好(圖12)。
現代孵化機徹底解放了勞動力,它的報警系統連接在休息室。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依愛”、“吉姆”、“春江”等廠產銷二旺,繼而又出“三江”等,由于中電41所,技術力量強,它生產孵機更新換代快,質量占優,從箱式機至巷道式孵機,價格優勢以足可替代進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