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創辦的周伯通招聘網,主打社交招聘,在招聘產品里也算獨樹一幟。這樣一個小而美的招聘網站,最早只是豆瓣社區里一個招聘小組,去年9月,周伯通招聘網獲得2800萬的A輪融資,正式向傳統招聘發起挑戰。
2007年初,剛畢業不久的馮濤,進入了IBM工作,做Mainframe平臺系統開發。據馮濤說,這是連大多數技術宅都沒聽說過的奇葩系統。馮濤所做的這項技術實在過于冷門,網上能尋找到的資料,大多來自一個名叫“主機中國”的社區。在這里,馮濤結識了和他一樣的同行們。
每次,有公司內部推薦職位時,馮濤都會在社區里賣力引薦。公司里幾個技術很牛的人才,就是被他“忽悠”進來的。漸漸的馮濤發現,自己招人的效率比公司專職HR還高。“她們通常通過傳統招聘網后臺檢索簡歷,逐一安排面試。接到電話的人,要么技術方向有偏差,要么根本沒跳槽意向。”
2007年10月,馮濤在豆瓣上創建了名叫“圈內招聘”的小組。泡豆瓣的人可以免費發布職位。最初幾個月里,馮濤并沒把它當回事,也沒有刻意運營,直到有人在豆郵給他發來感謝信,感謝他建立這個免費招聘渠道。
自那時起,馮濤才開始花精力管理這個小組,如今這個小組已有近30萬用戶,是豆瓣最大最活躍的小組之一。“豆瓣小組提供了一個對話平臺,改變了傳統招聘中信息與人的交互方式,變成了人與人的交互,讓企業與用戶能夠平等對話。”
馮濤認為,豆瓣用戶粘性很高,他們來豆瓣有很多目的,比如看書、看電影等等,只是順帶著招聘和找工作,有吸引自己的信息時才會投遞。這和傳統招聘網站只有在用戶處于明確求職狀態時才訪問的情況有明顯區別。組內招聘的企業HR,也都是豆瓣深度用戶,他們會每天泡在上面解釋崗位需求,與求職者打成一片,在社區內有很多互動。
2011年,社交招聘的概念逐漸形成。彼時,正是微博火爆之時。早在2008年,馮濤就有了創業的打算,那時工作的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一種煎熬,只是當時他并沒想好要做什么。
馮濤逐漸意識到,傳統招聘網站雖占據近60%的招聘市場,但這么多企業還在豆瓣招聘,顯然還有部分市場需求沒有被滿足。他想在微博的基礎上做在線招聘,這也是周伯通招聘網的前身。
“當時服務模式很簡單,用微博賬號就可以直接登錄,免費發布職位,發布后信息會同步到微博、豆瓣等社交媒體。”因為簡單好用,馮濤很快便積攢了幾十萬用戶。

半年后他發現數據增長開始緩慢,問題逐漸顯現。后臺各項數據顯示:職位數和投遞數不成比例,很多類別職位,幾乎收不到任何簡歷。“HR們并不知道此網站適合發布什么職位,只知道是免費的,發上來再說。用戶端也是如此,看上去什么職位都有,但適合的并不多。”
融資上的錯誤決定,也使這次創業雪上加霜。雖然幾家投資機構表示出了投資意向,但整個團隊對融資金額并不滿意,讓馮濤錯過了最佳融資時機,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一起創業的伙伴們感到無望,也漸生去意。
2013年,最初創業的合伙人中,只有下馮濤一人選擇留下堅持下去,進行團隊重組。“其實就是心有不甘,我總覺得前面所犯的錯誤,都不是白經歷的,既然已經知道問題出在哪,接下來只會越來越好,不能讓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況且,我對這個行業一直比較看好。”
2014年初,周伯通招聘網重組后重新改版,新版定位為移動互聯網人才招聘社區,這次從新版上線到獲得A輪融資不到六個月時間。
總結上次創業失敗的教訓,馮濤將原因歸結為跨度太大。“我反思很久,覺得最大問題是不專注,什么行業都做,哪一行也不專,用戶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認知。這次我堅決把行業限定得很窄,只做移動互聯網招聘,因為移動開發人才資源將會變得越來越寶貴。”
相較于傳統招聘較生硬的招聘形式,周伯通招聘網契合現代風格的招聘廣告,能吸引更多80、90后求職者的眼球,也把時下年輕人的心牢牢地抓住。
如今,周伯通招聘網有60%的主動訪問量,原豆瓣小組的引流占比已不足10%。在馮濤看來,在線招聘是一個值得往深里做的行業。他鼓勵企業去和求職者接觸,而不只是接收簡歷的渠道。“如果一個企業不愿意為招聘付出認真和誠意,在人才搶購的戰場上,就會輕而易舉地輸在起跑線上。”
創業之外,馮濤是一個DotA的狂熱愛好者,他在周伯通招聘信息中,特意注明:DotA天梯2000分以上可以加分,如果是妹子,直接錄取薪水翻倍。據馮濤說,這種奇葩的招聘條件吸引了大量求職用戶。很多來面試的人不單單為了找工作,還想看看寫出這種招聘需求的人,究竟是怎樣一個“逗比”。
QA:
CR:求職者選擇就業單位時,很難有全面的了解,往往造成選擇失誤,浪費了雙方時間,這個問題要怎樣解決?
我們正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公司里面的人所貢獻的內容,包括團建、工作、生活的某個片斷,通過這些會有一個感性的認知,讓求職者能夠了解這些人在做什么,公司里的人分別是誰、都是什么背景,大概能推斷出公司的一些情況,例如公司的CEO,也有和他直接對話的可能性。
CR:很多職場新人在遇到問題時會通過跳槽來解決問題,你怎么看?
事實上,并沒有一個公司是完美的。你只看到了問題,并沒有想去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有能力的,也是公司需要的人、想留的人。自己創業以后,對這點體會越來越多,一個員工能為公司解決多少問題,才是帶給公司的最大價值,并不是換個舞臺就能解決的。從A舞臺換到B舞臺,舞臺是不一樣了,但還是不會表演,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這樣的跳槽并沒有意義。
CR:怎樣縮小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沒有別的,就是去做;不停的試錯,敢于試錯。好多人在我看來,太理性、太趨向于安全的選擇了。所有選擇都要安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邁出這一步。那些有所成的人,一開始都是無畏無懼的,什么錯都不怕,錯了就重新來,又能如何呢?沒有錯,哪能知道什么是對。而我現在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覺,不愿意理性分析。很多東西理性分析是出不來的,這個事只要我喜歡就去做。
CR:怎樣從工作中獲取快樂?
創業對我來說是樂在其中。雖然每天要處理特別多的事情,包括特別多的選擇和挑戰,但樂趣也在于此。就像游戲,游戲的樂趣就在于它有難度。還有籃球或足球,設置規則就是要增加難度,沒有規則的玩是很無聊的,增加了各種限制,就會覺得更有意思了。同樣,我也是以這樣的心態在創業,給自己選一條最難的路,有種游戲闖關的感覺,過了以后會有成就感。這就是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