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下就從建筑樁基礎的施工過程中的一些施工技術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地基;樁基礎;技術措施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飛速發展,建筑行業也是空前繁榮,隨著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革新,各種大型工程也開始嶄露頭角,加之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高層建筑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上部荷載也在增加,普通的天然地基已經不能滿足其承載能力的要求,樁基礎工程便開始受到建筑行業的青睞。
一、幾種常見的樁基礎
1.1錘擊打入法施工預應力管樁
1.2靜力壓樁法施工預應力管樁
1.3人工挖孔樁
1.4沉管灌注樁
1.5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
1.6泥漿護壁沖孔灌注樁
1.7旋挖成孔灌注樁
二、保證地基基礎穩定的施工技術措施
2.1對于素土以及灰土地基的處理措施
施工過程中首先要保證驗槽后方可施工;施工前要檢查基底是否有積水、淤泥,要將其進行清除干凈后方可施工;對于灰土土料、石灰等材料的配合比應符合設計的要求,對于灰土,要攪拌均勻,至少攪拌3遍;施工過程中應檢查分層鋪設的厚度、分段施工時上下兩層的搭接長度、夯實時的加水量、夯實遍數、壓實系數等;對于分段施工的灰土地基,留槎位置應該避開墻角、樁基以及承重的窗間墻位置。上下兩層灰土的接縫間距不得小于500mm,接槎時應該沿槎垂直切齊,接縫處的灰土應充分夯實;在灰土回填每層夯實后,應根據規范進行環刀取樣,測出灰土的質量密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才能進行上一層灰土攤鋪。
2.2對于砂石地基的處理措施
在施工進行前,首先要對砂、石等原材料質量、配合比等進行檢查,砂、石的攪拌應均勻;鋪設前應進行驗槽,清除基底的表面浮土、淤泥等雜物;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檢查分層的厚度,分層施工時搭接部分的壓實情況、加水量、壓實遍數等;在對墊層鋪設完畢后,應立即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嚴禁人員以及車輛在砂石層面上行走,必要時應在墊層上鋪板行走。對于砂石地基的質量檢查,其檢查結果必須符合設計所要求的標準,檢驗數量,每單位工程不應少于3點,1000㎡以上的工程,每100㎡至少應有1點,對于3000㎡以上的工程,每300㎡至少有1點。
2.3對于其他的一些軟弱的地基的處理措施
(1)在軟弱的地基中用機械成孔,并填入作為固化劑的生石灰,壓實形成樁體,利用生石灰的吸水膨脹以及放熱的作用改善樁體周圍基礎的物理性質,與基土形成復合地基,達到地基加固的目的可以防止樁基傾斜的問題。
(2)通過在基土層中埋設拉結強度較大的拉筋和受力桿件等,可使土顆粒與拉筋之間的摩擦力形成整體,可提高地基承載力、降低沉降、維持建筑物的穩定性。適用于人工填土的路堤以及擋墻結構,可防止施工中出現傾斜、斷樁等問題。
(3)穩定邊坡,可以在基土土體內放置一定長度與分布密度的土釘體,用以彌補土體自身的強度不足的問題。這樣不僅可提高了土體整體強度,又能彌補了土體的抗拉、抗剪強度低的弱點,也可以在地基中沿不同的方向,設置直徑75~250mm的細樁,用以支撐結構物,擋土,穩定邊坡等。
(4)用壓力泵將水泥砂漿、石灰或其它化學漿液等物質注入軟弱的地基中的部分土體內,以形成加固體,與未加固的部分形成復合型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承載能力,并且減小沉降。以確保樁基礎的牢固穩定。
(5)錨桿靜壓樁是結合錨桿與靜壓樁的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它是利用建筑物的自身重量作為反力架的支承,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把小直徑的預制樁逐段的壓入地基,使將預制樁頂部與基礎緊緊的固定成一體,以達到防止建筑物沉降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于地基中含有堅硬的巖石層的樁基礎的施工。
三、樁基礎施工中問題以及一些技術措施
3.1樁基礎施工中的一些問題:
樁沉入的深度不足;樁沉入后傾斜度過大和斷裂等問題會導致單樁的承載力下降;有時施工工藝需要樁分段預制,再沉入基礎中,而各段預制樁之間用鋼制焊接連接件做樁的接頭,容易出現樁接頭斷離現象;錘擊的次數過多、過重或者設計貫入度過小,都可能導致灌注樁出現斷裂
3.2技術措施:
(1)當預制樁入土深度不足時,可采用補樁法。先鉆孔,然后植樁,再沉樁的方法。當樁基承臺或者地下室完成后再進行補樁,不僅可以利用承臺或者地下室結構承受的壓樁的施工反力,而且設施簡單,操作簡單。
(2)當打入樁分節連接時,沉入的質量差的接樁可能導致連接節點脫開的情況發生,此時我們可以采取送補結合打樁的方法。對有質量問題的樁復打,使其下沉,然后把松開的接頭再頂緊,使其具有豎向的承載力;還可以適當的補些全長、完整的樁,這樣不僅可以補足整個樁基礎豎向承載力的不足,而且補打的整樁完全可以承受地震的荷載。
當由于基坑的開挖造成樁身發生傾斜,但樁的長度比較短且沒有斷,可以采取在地基局部開挖,再用千斤頂進行糾偏復位的處理方法。
(3)當單樁承載能力不能達到設計的要求時,就需要擴大樁承臺的承載能力,并且考慮樁和地基共同承擔上部結構的荷載;為防止樁基礎質量不均勻,而引起獨立承臺發生不均勻沉降,降低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將獨立的樁基承臺連成一個整體,從而提高基礎的整體性和抗震能力。
(4)當預制樁施工過程中遇到比較厚的密實粉砂或者粉土層,或者在沉樁的過程中遇到堅硬的障礙物,會造成樁下沉困難,甚至出現斷樁的事故。我們在施工時可以采用縮短樁長,增加樁的數量的方法;還可以采取改變沉樁的位置,重新沉樁。
四、加強樁基礎施工質量的一些措施
4.1對樁基礎的施工過程應進行隨時隨地的監督管理,認真檢查施工現場的人員上崗情況,施工機械情況、建筑材料的準備情況、是否執行正確的施工方案以及基礎工程建設施工中的混凝土的攪拌、配比和澆注質量等施工工藝,對于灌注樁導管的檢查一定要進行水密、承壓以及接頭抗拉的試驗檢測。
4.2灌注施工前應檢查孔內的泥漿性能指標以及孔底沉渣的厚度。混凝土應該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保持良好的抗離析能力,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樁身混凝土的質量,才能防止在樁基礎施工時的斷樁等問題。混凝土在運至澆筑地點后,應認真檢查其均勻性記坍落度是否能滿足規范的要求,若不符合應該進行二次拌和。但是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應禁止使用。
4.3施工過程中為防止鋼筋籠的上浮,當導管口低于鋼筋籠的底部"2m至3m,并且混凝土的表面在鋼筋籠下"1m"左右的時候,應該放慢混凝土的澆筑速率,當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時,應該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于鋼筋籠底部"2m"以上,然后再恢復正常的灌注速度。
4.4混凝土樁基礎當樁身局部夾雜泥土或者灌注施工當中遇到不良的地質問題時,應該立刻改變施工工藝,連續快速地澆筑,并且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以防止夾泥情況的發生。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幾種方法可有效避免地基、樁基礎工程不穩定事故的發生。我們在加強樁基礎、地基施工質量措施的同時,還要保證施工中使用的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的質量。工程監理人員還要必須及時地督促施工單位并且做好現場取樣,預留試塊,還要做好旁站監理記錄和監理日記,保證建筑樁基礎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宗昌.建筑工程質量控制與防治.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4.
[2]王志輝,劉斌,莊平輝.砂卵石持力層樁端注漿灌注樁承載力與荷載傳遞規律[J]工業建筑,2001,(08).
[3]沈保漢.后注漿樁技術(2)——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樁端壓力注漿工藝[J]工業建筑,2001,(06)
[4]張瑞生.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9.
[5]陳俊.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