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轉型階段,也處于城市化進程飛速推進的階段,我國對于環境保護越來越重此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文章從地市級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環境監測轉型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應以科學規劃、整體布局為基礎,嚴格遵循標準化要求,通過與各項監測業務有機融合和對數據深度挖掘和綜合分析,從而不斷提升監測能力建設,助推環境監測轉型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監測;轉型發展
隨著我國環境監測信息化的加快發展,現而同時也產生了“信息孤島”等諸多問題因素,這些問題的不斷凸顯已經嚴重制約了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環境監測信息化相對于現在信息化技術的日新月異,步伐明顯滯后,對環境監測轉型發展的促進作用難以進一步顯現。因此如何進一步深入信息化工作,促進信息技術與環境監測業務更為緊密融合,將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全面應用于環境監測工作中,有效的提升監測工作服務環境決策的效率和水平,不斷促進環境監測轉型發展值得深入思考。
1、環境監測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關注環境問題。目前環境監測主要借助監測儀器和設備對水資源、空氣質量、固定的源廢棄還有很多放射性元素進行監測。通過環境監測得到相應的數據,進一步的和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的數值相對比,為人們和環保部門提供報告。最重要的是通過獲得的數據了解當前環境問題,更好的讓環保管理工作者及時采取環保措施,使人類與地球生活的更加和諧。
環境監測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系統調查,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進行分析,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監測減少了我們保護環境的盲目性,明確我們的工作目標并了解現階段存在的環境問題,方便我們建立以及執行各項環保法規。同時環境監測為我國家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技術監督。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全面的了解環境監測才能更好的推動環保工作的進行,促進社會持續穩定的發展。
2、環境監測信息化現狀及問題
在規劃設計方面,由于環境監測信息化起步較晚,加之建設初期缺乏長遠的統籌規劃能力,在環境監測信息化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不僅造成信息化建設出現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現象,而且無法滿足在縱向上監測部門之間和橫向上與主管部門之間實現信息互通與數據共享;在基礎能力建設方面,網絡及軟硬件設施建設雖然能夠根據規劃和建設需求,保證相關方面的資金投入,但是沒有按照標準化建設要求開展實施,與建設標準相差很大;在系統建設方面,對具體業務需求在信息化方面的實現,在環境監測各業務之間的關聯,以及環境監測業務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聯不夠深入,不能滿足逐步實現監測一體化的要求,同時各系統始終由各業務科室自行組織建設,沒有統一的建設標準,尤其是數據多口、多次采集、使用和維護,造成數據同步更新較差,嚴重影響數據安全;在數據利用方面,由于各系統存在大量的數據資源分散、冗余現象,致使數據使用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價值的,能夠跨部門、跨系統的綜合性信息,局部信息不能提升為管理知識,以至管理決策支持流于空談。
3、深化信息化建設建議
3.1"科學規劃整體布局
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要制定總體規劃,首先,要考慮規劃布局的統一和科學,要用整體性、前瞻性和可拓展性的思維去指導監測信息化的建設,在框架思路階段,在設計與規劃的前期,不僅要考慮到現有業務的需求,更要結合監測的轉型發展考慮到未來可能發展的業務需求,為可持續發展留下建設空間。另外,在規劃制定方面,不僅要兼顧到主管機關以及其他同級業務部門的工作要求,還要兼顧到上級監測部門乃至國家監測總站轉型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最后,對于業務數據及信息資源要及時做好匯總和整合,切實將現有的監測信息系統、操作平臺和功能模塊有機的融合到整體規劃布局中。
3.2"以標準化建設為標尺
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要以標準化為綱,在硬件方面,以“環境信息機構標準化建設”要求為基準,確保資金投入,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在軟件方面,加強標準規范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重視環境監測基礎要素數據庫的建設,同時明確規范系統建設方面的編碼體系和數據規則,建立統一規范的環境監測數據標準和信息管理體系;在項目建設方面,建立信息系統規范化、標準化和系統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具體建設需求由業務科室提出,由信息化建設專門科室整理,并對項目招標、建設、驗收過程進行扎口和維護管理,保證新建系統與原有系統的兼容性和統一性。
3.3"強化信息化與監測業務關聯
信息化技術的核心產品是監測業務系統,與監測業務關聯越深入,越能夠進行動態、有效的剖析,融合相關監測業務種類越多,越能夠進行綜合、深度解析。隨著監測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信息化技術植入業務領域不局限于常規監測和自動監測中,還可以擴展到應急監測、預警監測和遙感監測等領域,功能不局限于對監測數據開展規范性采集和有效性審核,還可以對業務信息規范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抽取,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效能的集合數據庫、GIS等多種技術和多種監測分析方法全方位、多層級、立體化的環境監測業務系統,進而通過信息產品的實現做到環境監測業務發展和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并重,通過信息技術展現監測業務轉型成果。
3.4"注重數據挖掘與綜合分析
環境監測歷來缺乏的不是監測數據的積累,而是數據的深度挖掘和綜合分析能力相對薄弱。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致力于手工監測平臺建設,注重對監測數據的挖掘,并通過平臺開發的功能模塊,對信息開展分析,抽取信息價值,從中得出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及其發展趨勢。一方面通過不斷強化自動化監測方法的研發與儀器的升級,提升自動監測監控能力,加強自動監測系統的統計功能,逐步實現對數據的深度處理、科學分析和有效使用,實現宏觀性與趨勢性分析。不斷通過信息化手段對環境監測數據的挖掘、深層次剖析,提升監測工作的精準化,支持環境保護有的放矢。
4、結語
環境監測正值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環境監測部門要充分認識信息化建設在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要根據監測轉型的要求,兼顧宏觀與微觀、當前與長遠、點線面的科學規劃與整體布局,以標準化建設為基準,以監測業務系統建設為重點,注重有機融合各項業務,逐步實現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解析,以提高監測信息服務效能、提升監測能力為核心,全力打造科學完善的監測信息化體系,開創環境監測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王合生.對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思考[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8,20(4):57-59.
[2]劉鵬,曹紅.監測信息化思考[J].環境保護科學,2010,36(3):9-98.
[3]朱懷松,白雪.我國城市環境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戰略[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36(1):111—112.
[4]羅愛民.對設區市環境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信息化博覽,2009(10):49-50.
[5]張瑤,石愛軍.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11,30(6):42-44
[6]尹紅波.環境監測信息資源整合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20(7):4796-4797.
[7]羅毅.深化環境監測轉型發展[J].環境保護,2010,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