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籌備召開四屆人大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照憲法,全國人大代表應由各省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文革中,經過奪權成立的各級革命委員會取代了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于是四屆人大代表由各省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出席四屆人大的代表選出后,發生林彪事件,接著批林批孔,四屆人大召開時間擱置數年,代表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到1974年四季度,中央才部署各省補選四屆人大代表。
在山西,補選前剛剛發生一場政治動蕩。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主任謝振華積極批極“左”,得罪了江青。他與陳永貴在政治上也有矛盾。1974年初,江青以晉劇《三上桃峰》為劉少奇翻案為借口,出面炮轟謝振華。在中央主持的山西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謝振華受到江青、王洪文、陳永貴、紀登奎等人的嚴厲批判。回省后,陳永貴繼續主持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對謝振華進行了4個多月的批判,謝被革職,他出席四屆人大的代表席位成為空缺。中央指定,由王謙(文革前為山西省省長)主持山西省委、省革委工作。
1974年12月23日至26日,山西省革命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太原晉祠賓館召開,補選四屆人大代表。省革委共有236名委員,除去死亡和工作調動,應到228名,實際參加全會的169人。中央安排山西補選的代表名額有7名。他們是山西省委書記王謙、太鋼三軋電爐工冀秀敏、西山礦務局勞模李生義、石屹節煤礦黨委書記謝拴貴、245廠老工人竇新丑、自行車運動員王建業、昔陽水泥廠工人毛聯書。
在省革委全委會之前,召開了省革委常委會,討論補選四屆人大代表候選人名單。主持會議的王謙指名讓省革委常委、北郊區委副書記劉灝表態,劉灝說:“你一不代表人民,二不關心群眾利益,我不同意你當代表。”接著,王謙又問省革委常委、團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宋捷和省革委常委、清徐縣委副書記段立生,他們也明確表態反對王謙當人大代表。他們雖然表了態,并沒想到能選掉王謙。但爭議就此開始。由于會議補選的名額只有7個,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等額選舉,討論其他候選人時,沒有太大意見,唯有王謙成為爭議的對象。
當時參加會議的許多委員,尤其是與軍隊關系密切的委員,對批判《三上桃峰》事件以來的一系列做法有不同看法,對王謙追隨陳永貴批斗謝振華意見更大。他們因為觀點不同,不愿意進行流于形式的討論,自然扎堆在一起議論。對“批謝”不滿意的委員,不論原來是領導干部,是勞模,還是群眾組織的負責人,湊到了一塊議論王謙的所作所為,大家都認為王謙沒有資格代表他們出席四屆人大。胡文秀委員是劉胡蘭的母親,她公開表態:“我不選王謙!我要告訴我女兒也不選王謙!”她的女兒劉芳蘭時為現役軍人,也是省革委委員。
議論歸議論,真的讓王謙落選,不是一件易事。要完成這件事需要票數集中到另一個人身上。違背上級的意圖另選他人不是一件小事情,干部和勞模沒有這種意識、膽量和魄力挑頭,這自然地落在了原來群眾組織負責人的頭上了。至于說到替代王謙的候選人,選擇起來也很有講究。時任省衛生廳副廳長的李瑞芳委員提出,出身大同煤礦技術員的韓英,是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山西省委書記、省革委副主任,比較合適。李瑞芳提醒了大家,盡管韓英不在候選名單中,他如果當選,應該為各方面所能接受。
這樣的看法很快在會外形成輿論。太原街頭出現了大標語:“不同意王謙當代表”“我們要選韓英當代表”等等。一些委員開始在會場內傳播社會上大標語的內容,許多委員心照不宣,一點就明,自然有了選舉韓英不選王謙的想法。
正式選舉前的一個晚上,劉灝去看望老勞模李順達,說到選舉時,劉灝問李順達選不選王謙。李順達說:“我對王謙是有意見,但是省委常委做了決定,我是省委常委,還是要選王謙!”來自平順西溝的另一位勞模委員申紀蘭說:“老李,這次我可是不跟你了,我不同意選王謙!”
贊同和反對王謙的雙方,都有活動。王謙的秘書就找過來自山西機床廠的一位委員談話,做出封官許愿的表示。
時任水利廳副廳長的李兆田委員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與晉中的一些委員通氣時,大家都同意選韓英,不選王謙。
12月25日會議開選,會場平靜,未現異常。
宋捷專門坐在王謙的旁邊,當著王謙的面在王謙名字下面畫上×,填寫選票時,王謙光顧提防宋捷看自己的選票,無暇顧及下面的情況。一切按工作順序進行,委員們等待宣布選舉結果。當選舉結果公布時,票數相當集中,韓英當選!王謙落選!此時,多數代表一片歡騰。
王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他一生經歷選舉無數,但沒有經歷過一次真正的民主選舉,他太大意了。以往的選舉,無論是黨內,還是黨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大家也習慣了這樣的選舉。如果王謙事先有一些危機意識,下功夫做一些工作,可能還不至于落選。
中央在程序上認可了山西省的選舉結果。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75年1月13日開幕,山西省代表團團長由此前當選人大代表的省委書記王大任擔任。王謙作為列席代表參會。從1954年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來,省委第一書記落選全國人大代表這是第一次。
這件事當時引起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的極大震怒,他批示:“這是我黨歷史上罕見的共產黨員不選共產黨的嚴重政治事件。”接著,中央把此事作為嚴重政治事件通報全國。1975年1月12日晚,在四屆人大各代表團團長預備會議上,王洪文、張春橋、吳德都對王謙落選事件進行了批評。王洪文說:“最近有個問題很重要,在人民代表會議上,我們不要和資產階級站到一起去,山西有教訓。王謙同志是省委提名、中央同意的代表候選人,選舉時落了選,這是黨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作為一個省的主要負責人,省委提名,中央同意,回了電報,仍然落了選。所以,中央決定,在四屆人大中,首先要召開黨員大會,是十分必要的。那里的情況很復雜,完全違反黨紀,王大任你們事后要追查。有人背后搞小動作,千方百計不讓選王謙。”張春橋說:“山西省委開革命委員會選代表,不開黨員會,是兩個黨,共產黨員不選共產黨,這是不允許的,把兩派觀點帶到會上是不允許的。”1月22日,李先念、陳錫聯、紀登奎、陳永貴接見了出席四屆人大的山西代表團部分黨員,談話中再次提到了王謙落選的問題,并點了段立生、劉灝、宋捷的名,特別指出會后要追查,借以教育全黨。
四屆人大會議結束后,山西省委多次開會傳達王洪文、張春橋的指示。1975年2月22日,韓英在省直機關處級以上干部會議上代表省委常委說:“這個事件發生不是偶然的,是山西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繼續。段、劉、宋三個人為什么不選王謙當代表,其目的是反對中央對謝振華錯誤的批判和反對王謙主持山西工作。段、劉、宋三個人一再散布批謝批錯了。企圖搞亂山西。”
省委組織專門人員,檢查選票,辨認字跡,調查對投王謙反對票的委員。強令投反對王謙票的委員的單位辦“學習班”,讓那些委員坦白交待,組織群眾批斗。據段立生回憶,在山西省委傳達王洪文、張春橋等人對王謙落選的批評之后,段立生即被停職檢查一年之久。其間,被押解到他所任職的清徐縣境內30多個基層單位接受批判。劉灝在1975年春節后參加在昔陽召開的全省學大寨會,遇見省委書記王庭棟,王說劉灝:“你犯了大錯,中央點了你的名!”會議結束,劉從昔陽回到太原,就被停職批判。
粉碎“四人幫”以后,開展清查運動,王謙利用手中的權力,對不選他的委員進一步打擊報復。將段立生、牛發和、劉灝、宋捷等人投進監獄,非法關押三年之久,批斗數百次。女知青蔡立堅也是不選王謙的委員,當時生孩子尚未滿月,就被關進“學習班”,檢查批判。
王洪文、張春橋指責“共產黨員不選共產黨”,其實邏輯不通。因為不選王謙不等于不選共產黨,王謙不是共產黨的化身。韓英也是共產黨員,還是共產黨的省委書記和候補中央委員。王謙落選只能證明上級對他的選擇不當。王洪文、張春橋的指責暴露了專橫和無知,他們在文革中鼓吹過無產階級大民主,其實他們的意識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
當時王謙、陳永貴在批判時說,這次選舉是“派性”在作怪。以此批判選舉者的動機。這不符合實際情況。當時參選的委員中曾任群眾組織負責人的不到1/5,多數委員是干部或勞模出身。況且,有支持謝振華的群眾組織負責人并未參加選舉,如省革委委員李輔時任襄汾縣委書記,他與王謙個人關系不錯,認為選舉是走過場,不如忙縣里的工作,就沒有來太原參加選舉。王謙落選,看起來是一批省革委委員投反對票所致,其實背后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歷史證明:批謝確實批錯了。1981年,中共中央發文為謝振華徹底平反。由批謝而引起的王謙落選事件,與陳少敏在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拒絕贊成開除劉少奇黨籍事件一樣,都在中國當代政治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