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就《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的有關問題作如下說明:
一、制定條例的必要性
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隨后,國務院實行大部制改革,新組建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一系列配套規章,形成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法律適用統一、辦案機構統一、辦案規則統一的格局。作為解決勞動人事爭議的主渠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在協調勞動人事關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省勞動人事爭議大幅增長,案件量連續七年位居全國前三位。2008—2014年,全省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76萬件,年均處理案件量達11萬件、涉及勞動者人數16萬多人。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勞動爭議仲裁與人事爭議仲裁兩項工作的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認識上還有一些爭議,特別是人事爭議的受案范圍不夠明確,執行中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時有出現;二是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程序尚不夠完善和優化,針對性、操作性方面還有不少欠缺;三是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訟代理、證據規則等方面作了新規定,需要對相關制度作相應調整和完善,以保證仲裁與訴訟的銜接。同時,這些年,我省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實際,采取了不少措施,推進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對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及時通過立法加以固定和規范、推行。為此,有必要通過制定條例,進一步完善我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為構建和諧勞動人事關系、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條例草案的起草過程
《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是2015年省人大常委會一類地方立法項目。省人力社保廳成立了專門的起草小組,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借鑒江蘇、重慶、廣東等?。ㄊ校┫嚓P經驗,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形成了《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書面征求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總工會、省高院等19個省級相關部門,張錫波、馮蔣華等7位省人大代表,各市人力社保局,法學專家意見,并召開專家論證會。經逐條推敲、反復修改,于今年4月30日將條例送審稿上報省政府。省政府法制辦收到稿件后,按照立法程序書面征求了有關方面意見,開展了立法調研,召開了專家論證會和部門協調會,并通過辦網站全文登載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在此基礎上,經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草案)》,經2015年9月1日省政府第5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三、有關內容的說明
草案分為總則、調解、仲裁、仲裁特別規定、法律責任和附則,共6章50條。現將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一)進一步明確人事爭議受案范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對勞動爭議受案范圍作了明確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基本上沒有分歧意見。但人事爭議受案范圍散見于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缺乏明確統一規定,各地理解也不盡相同,多有爭議和分歧。為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迫切需要在立法上明確人事爭議的受案范圍。在綜合考慮人事爭議所具有的較強政策性、復雜性以及新的發展動向,草案作了相應規定,明確人事爭議受案范圍為: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工作人員)之間,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工作人員之間,以及軍隊文職人員聘用單位與文職人員之間,因解除人事關系,履行、變更、終止聘任(聘用)合同,以及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工資、經濟補償或者賠償等發生的人事爭議。(第2條)
(二)進一步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管理工作體制。解決勞動人事爭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政府的重要職責。草案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協調、考核和監督機制。仲裁工作專項經費由財政予以保障。(第4條)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涉及政府多個主管部門及總工會、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組織,草案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我省實際,對有關職責分工作了具體規定:一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二是教育、衛生計生、科技、文化等行政部門以及總工會、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組織指導本行業、本系統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三是司法行政、財政、市場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稅務等有關行政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相關工作。(第5條)
(三)進一步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制度。注重調解是解決勞動人事爭議的重要原則。通過調解解決爭議,有利于及時把爭議解決在基層,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草案在總結我省基層調解試點經驗基礎上,作了以下規定:
一是明確政府層面職責。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健全調解工作制度,形成用人單位調解、行業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渠道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體系。(第6條)
二是拓寬調解組織的范圍,明確調解組織職責,強化組織保障。要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支持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開展工作,提供相對獨立的調解工作場所和必要的辦案(辦公)設施、設備,保障調解工作經費。(第7-8條)
三是加強調解員管理。明確調解員實行聘任制。調解員調解案件給予補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總工會應當定期對調解員開展業務培訓。(第9條)
四是規范調解程序。規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收到當事人調解申請后,對屬于勞動人事爭議范圍的,應當登記,對屬于不同情形的,作出不同處理,并規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可以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主動調解。(第10條)
五是建立調解協議效力確認制度。規定調解協議生效后,當事人可以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審查確認,置換仲裁調解書;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第11條)
(四)進一步完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程序。國家有關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的立法及相關制度主要對仲裁普通程序的主要環節作了規范,但規定還不夠明確、具體。草案在總結我省實踐經驗基礎上,參考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程序作了進一步完善:
一是明確勞動人事仲裁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仲裁派出庭的設置和職責。草案規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下設的辦事機構,具體承擔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結合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的設立,在鄉鎮(街道)、開發區或者地方工會、商會等行業組織設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派出庭,委派仲裁員,方便當事人就近解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派出庭受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指導和監督。(第12-14條)
二是強化仲裁員管理。草案規定仲裁員分為專職仲裁員和兼職仲裁員。兼職仲裁員從仲裁委員會成員單位有關人員以及專家、學者、律師等專業人士中聘任。兼職仲裁員進行仲裁活動,所在單位應當給予支持。仲裁委員會應當給予一定的辦案補助。(第15條)
三是完善案件管轄。草案明確省、設區的市、縣(市、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管轄范圍,建立協商管轄和指定管轄制度,規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第16條)
四是完善仲裁代理人、集體爭議仲裁代表人制度。草案借鑒民事訴訟法和省法院關于民事訴訟代理人的規定,明確集體爭議代表人的代表權限,規定仲裁活動可以委托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作為代理人。(第19-20條)
五是完善證據制度。草案對舉證責任分配機制作了進一步規定,明確對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無法確認舉證責任承擔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可以根據公平、誠信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同時改進了舉證時限、證據交換、證人作證、證據收集、證據鑒定等方面制度。(第21-27條)
六是完善仲裁普通程序。1.建立仲裁申請導訴制度。規定仲裁申請的內容和形式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予以釋明,并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不得未經釋明和告知補正即以申請不符合要求為由而不受理。(第28條)2.明確撤回申請、中止審理、終止審理、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程序。(第30-34條)3.明確對社會保險中有關工傷保險待遇賠付方面發生的爭議而作出的仲裁裁決,按照一裁終局裁決處理。(第35條)4.完善公告送達制度。仲裁文書的送達參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定,采用直接送達、委托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和電子送達等方式。(第37條)
(五)進一步優化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程序。為了充分發揮勞動人事仲裁靈活、便捷、高效的特性,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草案對仲裁程序作了進一步優化,在仲裁普通程序之外規定了特別程序:
一是進一步明確簡單爭議案件適用簡易程序處理的范圍和具體程序。規定權利義務明確事實清楚的、雙方當事人申請對調解協議進行仲裁審查的,以及雙方當事人同意簡便處理的勞動人事爭議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適用簡易程序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可以根據案件情況靈活確定答辯期限、舉證期限、開庭日期、審理方式、文書制作、送達等事項,并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結案。(第38條)
二是進一步明確重大集體爭議仲裁特別程序。規定重大集體爭議仲裁范圍,以及優先受理、優先審理的具體程序。明確勞動者一方在三十人以上,或者雖然不到三十人但涉及標的較大、有重大影響的勞動人事爭議為重大集體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在收到仲裁申請三日內受理,一次性通知當事人,并要在受理三十日內審結。(第39條第1款)明確送達特別程序,規定重大集體爭議案件采用公告送達的,自公告之日起十日即視為送達。(第39條第3款)
(六)進一步強化仲裁監督制度。為加強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自我監督,體現有錯必糾的原則,草案作了以下規定:
一是明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依職權決定重新審理程序。規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對本仲裁委員會已經生效的仲裁裁決書、仲裁調解書,認為確有錯誤需要重新審理的,應當提交本仲裁委員會討論決定。(第40條)
二是明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依當事人申請對生效仲裁裁決書、仲裁調解書重新審理的情形。(第41-42條)
三是明確重新審理程序。規定當事人申請重新審理的,應當提交重新審理申請書等材料。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完成審查,作出是否重新審理的決定。對決定重新審理的,另行組成仲裁庭審理,審理期限自決定重新審理之日起計算。(第43條)
(七)進一步加強違法責任追究。草案對違反條例規定的行為,除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外,主要增加以下三種行為的法律責任:一是仲裁參加人以及其他人員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擾亂調解仲裁秩序等行為的。(第45條)二是仲裁參加人以及其他人員參與虛假仲裁的。(第46條)三是仲裁員、調解員及其他工作人員有徇私舞弊、收受賄賂、濫用職權、枉法仲裁等行為的。(第47條)
以上說明和《浙江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草案)》,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