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受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托,現就《浙江省綠色建筑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制定條例的必要性
制定本條例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節能降耗和改善人居環境的需要。我省建筑總量大,每年新增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建材生產和建筑建造、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會總耗能量的40%左右,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相對于傳統建筑,目前綠色建筑平均節能率達65%,建造成本只增加1%左右,還顯著改善建筑的健康性和舒適性。發展綠色建筑既有利于降低能耗,又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二是轉型升級和建筑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筑業又是我省支柱產業之一,2014年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總量的6.1%,對地方財政貢獻率已達12%。發展綠色建筑有利于推動相關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產品更新換代,引領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而拉動有效投資,促進我省經濟轉型升級以及建筑產業更高水平地發展。三是法制建設和落實決策部署的需要。我省自2007年頒布實施《浙江省建筑節能管理辦法》以來,累計建成節能建筑5.6億平方米,形成了年節約標準煤776萬噸的能力,特別是自2014年全面執行《民用建筑綠色設計標準》(DB331092-2013)以來,建成綠色建筑1.2億平方米,綠色建筑發展和建筑節能工作已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具有較好的工作基礎。近年來,節約能源法、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相繼出臺,國務院發布實施《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省委在生態文明、“兩美”浙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等決策部署中,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現有的政府規章已不相適應。加快我省建筑節能立法,并將其上升為綠色建筑條例,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也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起草過程
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綠色建筑立法列入條件成熟提請審議的立法預備項目,并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健全人大主導立法工作機制的精神,確定由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提請審議。環資委貫徹實施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牽頭成立立法起草小組,由法工委、建設廳等部門和省人大代表、立法領域有關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積極開展條例草案的起草工作。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形成后,起草小組先后征求了立法領域專家學者、各地建筑節能負責部門、有關建設單位和省級有關部門的意見;還赴廣東等地進行學習考察,赴省內各市(縣)進行調研;同時,在浙江人大門戶網站公開征求意見,又書面征求省政府領導意見。在綜合各方情況和反復研究修改的基礎上,形成了條例草案。環資委認為,出臺該條例條件已基本成熟,現提請本次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條例草案分為總則、規劃與建設、運營與改造、技術與應用、引導與激勵、法律責任、附則等七章,共五十二條。
(一)關于條例名稱及適用范圍。在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中,該法規的名稱為《浙江省建筑節能條例》。環資委認為,綠色建筑比節能建筑內涵更豐富、范圍更廣,在以節能為核心內容的基礎上,還涵蓋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等方面,更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并與自然和諧。目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綠色建筑發展也處于領先地位,將立法規范范圍從建筑節能拓展到綠色建筑,更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能發揮立法的引領作用。基于上述情況,將條例草案名稱更改為《浙江省綠色建筑條例》。同時,進一步拓展條例適用范圍,除沿用《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對民用建筑的的限定外,草案第二條第三款規定,還適用于“工業用地范圍內用于辦公、生活服務等用途的建筑”。
(二)關于綠色建筑等級。為了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草案參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在第五條將綠色建筑分為“一星、二星、三星三個等級”,制定不同等級技術標準進行管理,并確立分類遞進和分區遞進的綠色建筑實施機制。一方面,草案第六條、第二十條規定,全省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新建、大規模改建民用建筑應當最低按一星級進行建設,其中新建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最低按二星級進行建設;另一方面,草案第九條授權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確定高于全省一般要求的綠色建筑等級,促進相對發達地區發展高等級綠色建筑。此外,草案第十至十二條還要求在建設項目可研及其批準、土地出讓、委托設計等活動中,應當明確綠色建筑等級要求。
(三)關于綠色節能評估。節能評估和審查是節約能源法設定的一項行政許可事項。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草案未增加新的行政許可環節,在第十四條適度擴充了綠色方面的評估審查內容,并將法律規定的按年綜合能耗實行分類管理換算為按相應建筑面積進行分類管理。第十五條規定,新建民用建筑項目辦理規劃報批時,應當向城鄉規劃或建設主管部門報送節能評估文件,辦理節能審查,對不符合綠色建筑強制性標準的,不得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同時,草案第十六至十八條對圖審、施工、監理、驗收等環節落實節能審查意見作出規定,第十九條對出具驗收能效測評報告的第三方機構作出規定,建立建設全過程閉合監管機制。
(四)關于運營節能監管。綠色建筑運營階段的用能管理是實現節能降耗的關鍵環節。條例草案建立綠色建筑運行能耗監管體系,強化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雙方的責任義務。草案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新建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總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建設單位應當安裝用能分項計量及數據采集傳輸裝置”。第二十五、二十六條規定,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公共建筑運行能耗監管信息系統、建筑能耗統計制度,并向社會公布統計結果。在此基礎上,第二十七條規定,對超過能耗限額標準的公共建筑實行懲罰性電價政策,實現利用價格杠桿推動既有高耗能公共建筑進行綠色改造的目的。
(五)關于綠色技術應用。綠色技術是綠色建筑的核心。條例草案第二十九條結合我省實際,確定了“推廣應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雨水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余熱利用和生態白蟻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的路線。第三十一條規定城鎮土地開發應當推廣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第三十三條規定新建民用建筑按標準強制利用可再生能源,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第三十五條規定新建保障性住房實行全裝修,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第三十七條規定公共建筑應當推廣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
(六)關于扶持激勵政策。為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在剛性規定的基礎上,條例草案第四十條制定了五條激勵政策,主要有:因采用墻體保溫增加的建筑面積不納入建筑容積率核算;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空氣能可以申請項目資金補助;地源(水源)熱泵系統執行居民峰谷分時電價,并按照實際消耗地表水量計收水資源費;購買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可以上浮。第四十二、四十四條還規定自身光伏發電量可以抵扣建筑能耗,合同能源管理節約的能耗資金財政部門不予核減。這一系列激勵政策可有效調動綠色建筑開發、建設、使用等主體的積極性,有助于推廣綠色技術應用,引導綠色建筑快速發展。
此外,條例草案對上位法設定的行政機關法律責任等進行了細化和補充,以利于實際操作,還對創設的第三方評估、運行能耗監管等制度規范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以上說明和《浙江省綠色建筑條例(草案)》,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