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濟南經三路的“小廣寒”,始建于1904年,是濟南開埠后的第一家專業電影院。在其誕生的一百多年里,“小廣寒”幾經跌宕,如今被整茸一新,保留了原來的建筑風貌,成為一家以電影為主題的特色餐廳。
意大利西西里島古老的天堂影院拆除那天,差不多全城的人都來了,他們靜靜地守侯在影院門口,轟的一聲,影院坍塌,那一些伴隨了天堂電影院一輩子的年老觀眾,雙眸全是淚花,仿佛在送別多年的老友,而年輕無知的孩子們迎著炸塌的天堂電影院撲了上去,盡情嬉鬧……
1988年,由意大利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執導的故事片《天堂電影院》問世,其動人的故事、真摯的表演、優美的配樂,不停地喚起人們的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濟南市民為數不多的娛樂生活之一,就是在電影院、或是露天場地看電影,電影院曾經是濟南人心目中的夢幻天堂。
濟南最早的電影院是上個世紀初與商埠同生的位于經三路48號的“小廣寒”。這座巴洛克建筑1904年由德國人創辦,1906年投入使用,比北京、上海出現第一家影院的時間還早。作為濟南當時唯一的專業影院,此后10年間都保持了較高的上座率。在誕生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小廣寒”經歷過數次更名,解放后成為市衛生教育館,只放映衛生科教片。
小廣寒,多么浪漫又含蓄的名字,典型的國人個性寫照。想那清朝末年的電影院,在大多數人眼里,堪比廣寒宮那般令人神往又難以企及。2011年,這座中國現存最老的影院被改造成一家以電影為主題的特色餐廳,算是成功轉型的特例:依然保留著隨處可見的老電影膠片、純手工的厚重磚墻、老式放映機都在喚起“老濟南”對過去的回憶。
濟南較早的電影院還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建成的位于老城里舊軍門巷的“新華”;經二路的“職工”,解放前叫“新濟南”,文革時一度改為“工農兵”;大觀園的“大眾”、“大觀”(后和商場曾一起改名叫“東方紅”);共青團路的大同劇場,文革時曾名“紅衛”;經二緯一路新市場內的天慶劇場和“勝利”(曾叫“中蘇友好”,文革時叫“反修”);緯三路的“軍人”、“人民”(解放前叫詠仙茶園,今名北洋大戲院);緯二路南首的老八一禮堂,火車站附近的鐵路工人文化宮和鐵路工人俱樂部;西市場的“和平”文革時稱“東風”,天橋北首的“光明”,以及珍珠泉畔的珍珠泉禮堂、十畝園的解放影劇院、青年橋畔的山東劇院、人民商場的中國電影院等等。一些大的廠礦企業、部隊大院的內部禮堂,像機車工廠、山東化工廠、國棉一廠、國棉二廠等大廠的禮堂,也不定期放電影。
位于經四路的省電影公司禮堂更是“近水樓臺”,放映新片和一些不公映的、或是“供批判用的”所謂“內部電影”。而南郊賓館、濟南飯店(舊稱交際處)等高檔接待場所的禮堂,則專門為領導和外賓安排電影專場。現如今很多影劇院已蹤影全無,剩下的少數也都挪作他用了。
當時電影票價不高,位置最好的叫甲級票,兩毛錢一張,較次的是乙級票,一毛五一張,還有丙級票,僅一毛錢。寬銀幕電影則平均貴五分。按照當時的工資水平計算,一個學徒工一月的工資可看一百場電影。單位來客人,家里來了親朋好友,甚至年輕人談戀愛,常常以看電影作為招待。
元旦、春節和國慶節等重要節假日,單位或學校都要買團體票發放,作為一種福利。遇有新電影放映或節假日,影院售票窗口前常常排起長隊,加塞、搶購、打架之事都是家常便飯。有好片子時,影院門口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眼巴巴地守候著,希望能碰上有人來退票。有時候影院員工能領到幾張員工票,這些電影票轉手就可以換到糧票、布票、肥皂和米面油等緊俏物資。
當時濟南僅有《大眾日報》和《濟南日報》這兩份報紙,而《濟南日報》的報縫中刊登當日及次日上映(演)的電影和戲劇廣告,字小小的,排得密密麻麻,大家仍爭相傳閱。這也成為這張四開四版的報紙中唯一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