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的經典臺詞成為人們的時尚用語,青年們開始蓄留“石村警長”發型,穿“瓦爾特”服裝,“啊,朋友再見”的旋律常常在街頭飄過,孩子如果能打一兩招像模像樣的“瓦爾特拳”簡直就可以傲視群雄了。
在譯制片中,那時只能看到蘇聯“變修”以前的早期電影,像《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夏伯陽》深受觀眾喜歡。《列寧在一九一八》中的“戲中戲”《天鵝湖》片段,則成為當時最吸引男人眼球的場景。
人們都在尋思,這穿著小得不能再小的裙子露著長長大腿的“天鵝”是典型的資產階級“黑貨”啊!怎么沒被剪掉呢?影片中列寧的警衛員瓦西里回到家安慰缺少食物的妻子說了一句經典的臺詞“不要慌,牛奶會有的,面包也會有的”,使當時連饅頭都很難吃上的我們知道了蘇聯人不僅有“土豆燒牛肉”,還有“牛奶和面包”……
“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影片中,朝鮮影片數量最多。《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看不見的戰線》、《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等,這些影片使人看到了與我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的鄰邦在光復道路上取得的光輝業績。
“歐洲的一盞明燈”阿爾巴尼亞,以影片詮釋他們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獨特方式,像《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第八個是銅像》等等,也使中國觀眾深深地記住了“消滅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這一鏗鏘有力的“阿式口號”。
稍顯另類的羅馬尼亞則以其影片《多瑙河之波》、《沸騰的生活》,展示著齊奧賽斯庫式的社會主義理念。《沸騰的生活》中居然出現了身材豐碩的女郎穿著“三點式”在海水中嬉戲的場面,令當時的年輕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
稍晚些時候,與我國關系解凍的南斯拉夫,送來《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情節曲折驚險、人物形象鮮明、色彩艷麗、制作精良、有很多西方電影元素的片子。這些電影里的經典臺詞成為人們交往時心照不宣的時尚用語,青年們開始蓄留“石村警長”發型,穿“瓦爾特”服裝,“啊,朋友再見”的旋律常常輕松愉快地在街頭飄過,孩子如果能打一兩招像模像樣的“瓦爾特拳”簡直就可以傲視群雄了。
那個時代的特殊工種——電影跑片員來回穿梭在城市影院中,上演生死時速般傳送電影拷貝,忙著把一種新生活、新思想、新裝束甚至是新式愛情帶給人們。因為電影,當年的中國人也永遠記住了南斯拉夫這個如今已不復存在的國度。
放映正片前,影院常常加映《新聞簡報》,內容大都是毛主席會見外賓,西哈努克親王到我國各地訪問和工農業生產、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等新聞紀錄短片,如《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蘇邊境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南京長江大橋勝利通車》等新聞片以及一些農林科教片,每集時長15至20分鐘。孩子們根據每個國家電影的不同特色,用這樣的順口溜來總結當時的影壇: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蛐蛐口哨”,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
今天,很多電影院如“軍人”、“職工”、“和平”、“解放”等如同《天堂電影院》中的那座天堂樂園電影院,相繼倒下,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僅存的幾幢老電影院建筑也都改換門庭,挪作他用。“老濟南”在惋惜和不舍中目送留下青春記憶的天堂影院逐漸退出城市舞臺,年輕的濟南人在幾幢超大的城市綜合體中的一間間新型影院中,繼續做著美好的電影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