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放映沒有座位,觀眾要么自帶馬扎、凳子,要么就地取材,搬塊石頭或一摞磚當座位。個子矮小的孩子們為不被擋住視線,或站在大人的自行車后座上,或爬到就近的樹杈上,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
一些有條件的工廠、部隊和郊區農村,則由電影放映隊或單位兼職放映員,選擇操場或打麥場,不定期放映露天電影。與影院相比,露天放映的大都是老片子,或事先貼出通知,或放映員來了才知道放映片目。
每到放映之前,人們像過年一般喜氣洋洋,草草吃過晚飯,早早去放映場地“占地方”。銀幕一般拴在專門樹立的筆直高聳的杉篙上,也有綁在籃球架或大樹上的。場子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來得早自然搶到銀幕正前方的最佳位置,晚了就會被擠到后排或銀幕背后。在銀幕背面看電影也十分有趣,畫面左右調了個兒,影片中的人物都用“左”手吃飯,汽車都靠“左”走。
露天放映沒有座位,觀眾要么自帶馬扎、凳子,要么就地取材,搬塊石頭或一摞磚當座位。個子矮小的孩子們為不被擋住視線,或站在大人的自行車后座上,或爬到就近的樹杈上,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
露天電影不像固定影院那樣由兩臺放映機不間斷播放,而是由一臺放映機來完成。一部片子放完通常要更換四五盤電影膠片,換片子時全場要間斷片刻,人們只好在黑暗中耐心等待,尤其到了故事的關鍵情節換片,孩子們急得一片嘆息聲。放映員總是令人尊重和羨慕,放映機周圍的大人們也不斷向其套近乎,端茶倒水,以表謝意。
那時放映最多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國產黑白故事片,多是抗日、打“蔣匪”和抗美援朝的內容,像《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等等,更少不了搬上銀幕的“樣板戲”。這些片子反復放映多遍,人們對影片劇情、人物、臺詞、插曲和唱段都爛熟于心。
平時孩子們游戲打鬧時也會經常使用那些經典臺詞,什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許放空槍”(《地道戰》);“不見鬼子不掛弦”(《地雷戰》);“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渡江偵察記》);“向我開炮”(《英雄兒女》);“臉紅什么?精神煥發!怎么又黃了?防冷涂的蠟”(《智取威虎山》)等等。
1975年以后,新攝制的國產彩色影片漸漸多了起來。像《決裂》、《春苗》、《第二個春天》、《金光大道》、《閃閃的紅星》等新片相繼問世。當時還發明了至今我也搞不清楚的“彩色染印法”,作為“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影片色彩鮮艷得夸張,人物臉部都像紅透的蘋果。
少數老黑白片,也開始重拍彩色片,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和《平原游擊隊》等。但觀眾似乎不買賬,人們不喜歡新版《平原游擊隊》中李鐵軍扮演的英俊、白晰而微胖、滿口“語錄”的李向陽,依然留戀郭振清飾演的黝黑、清瘦、妙語連珠的“老”李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