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從0到1?
每當我面試時,都會問:“在什么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弊端”“美國是非凡的”“世界上不存在上帝”這些回答都不好。因為有很多人已經表示贊同了。好的回答應該遵照這樣的模式:“大多數人相信X,但事實卻是X的對立面。”只有與此刻不同的未來才能被稱作未來,如果不同發生在100年后,那未來就在那里。
進步可以呈兩種形式:水平進步和垂直進步。水平進步也稱廣泛進步,就是從1到N。比如全球化和中國的山寨式創新。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是從0到1的進步,比如真正的科技創新。用一個詞概括水平進步就是全球化,中國是最好的范例。因為中國的理想未來就是現在的美國。垂直進步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科技。
1815到1914年間,科技迅速發展,全球化也快速蔓延。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71年基辛格訪華,科技發展快,全球化緩慢。1971年開始,全球化加快,科技發展只局限于信息技術領域。全球化會造成污染和能源危機,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種舊方法去創造財富,那就會成為災難。丟掉科技創新的全球化不會長久。
從網絡泡沫的破滅中學到什么?
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我們完全沉浸在網絡的世界里。這段短命的網絡熱潮的背景就是一個潰敗無序的世界。舊經濟無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如果想要未來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處處行得通的方法。
間接證據顯示,互聯網新經濟是唯一可以前進的道路。2000年3月,我剛完成一輪重要的融資,網絡泡沫就破滅了。
遭受硅谷劫難的企業家學到4點經驗,直到今天依然信奉;1、循序漸進。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小幅地循序漸進成長是安全前進的唯一道路;2、保持精簡和靈活性。事先規劃死板又不現實,你應該做些嘗試,反復實踐,把創業當成未知的實驗;3、在改進中競爭。不要貿然創造新市場,在已有的客戶群上拓展;4、專注于產品,而非營銷。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廣告或營銷人員,就說明你的產品還不夠好。
雖然大家普遍信奉這4條,但我認為它們的對立面可能更正確:1、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2、壞計劃也好過沒有計劃;3、競爭性市場很難賺到錢;4、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2000年的教訓也許深刻,但說不定1999年的人們才是最清醒的,他們看到了除了瘋狂的嘗試新方法之外別無出路。記住,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丟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要擺脫競爭意識
競爭意味著大家都沒有利潤,產品沒有實質差異,而且還要掙扎求生。但為什么人們相信競爭才是健康狀態呢?答案是:競爭不只是一種經濟概念,而是一種觀念。從教育中來,扭曲了我們的思想。我們都循規蹈矩地去和別人競爭,但我最大的收獲來自于競爭法院的書記員失敗,才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競爭使我們過分重視過去的機會,一味重復過去的模式。也會使人產生幻覺去抓住一些并不存在的“機會”。競爭還會讓人分心,受情緒控制去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我的經驗是當你不能打敗對手時可以選擇聯合。1999年末,PayPal和X.com陷入了全面競爭,我們當時關注的不是客觀效率而是如何打敗它。2000年3月,我和埃隆馬斯克決定合并,50:50。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熬過了網絡泡沫。需要的時候你不僅要戰斗,還必須得贏,沒有中間選擇。要么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要么暴風驟雨速戰速決。
成功不是靠運氣
如果成功來源于運氣,那么像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連續創業成功者就不存在了。艾默生說:淺薄的人才會相信運氣和境遇……強者只相信因果。根據對未來的確定性和樂觀程度,人可以分為四種:
對未來不明確的悲觀主義:比如現在的歐洲。
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比如現在的中國,中國人太喜歡提前做好準備了。從中國的角度看,經濟增長還不夠快。其他國家都害怕中國將要統治世界,而中國是唯一一個認為自己不會統治世界的國家。富有的中國人在財產轉移,貧窮一些的則能省則省。
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1950-1970年的美國。大量大膽的計劃被重視和實施,不斷地嘗試改變世界。
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1982年以后的美國。金融取代建筑成為主導,不去制定具體計劃,卻都想在未來獲利。銀行家和律師盛行。
當今世界的主流思想就是對未來不明確卻很樂觀。不明確的金融、不明確的政治、不明確的哲學、不明確的人生。在近幾十年中生物技術一直符合“倒摩爾定律”:自1950年起,每10億美元研發的新藥數量每九年就會減半。沒有計劃的進步就叫做“演化”。依靠演化來嘗試成功的企業是不靠譜的,所以,長期規劃仍是最重要的。
喬布斯對蘋果的設計絕不是產品,而是整個生態結構。雅虎出價10億美元收購Facebook時,扎克伯格在會議上說:“好了,伙計們,這個會議只是走個程序,10分鐘也不用,我們顯然不會賣掉Facebook。”馬克清楚他能夠領導公司開創出怎樣的未來,而雅虎不清楚。初創企業是你可以明確掌握盡最大努力的機會,因為你不是一張被概率決定命運的彩票。
重新認識冪次法則
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風險投資就是為了找到可以指數級增長的公司。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永遠都不會。撒網式投資然后祈禱的方法通常會全盤皆輸,因為風險投資的回報并不遵循正態分布,而是遵循冪次法則:一小部分公司完勝其他所有公司。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資所獲得的回報要等于或超過其他所有投資對象的總和。
所以風險投資家總結了兩個規則:
1、只投資給獲利可達整個投資基金總值的有潛力公司;
2、因為第一條太嚴苛,所以不需要其他規則。不管何時,如果你不關注事業本質,而是關注其是否適合多元化避險策略的財務問題,那么投資就像是在買彩票。一旦你認為自己在抽獎,就已經做好了虧損的心理準備。
冪次法則不僅對投資者重要,對每個人都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是投資者。創業者最大的投資是花時間成立新公司;每個人選擇一份工作也是一項投資,因為你相信自己選擇的工作在今后的幾十年里會變得很有價值。
我們都聽過“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建議,但是人生對于創業者和任何人來說都不能“多元化”。你應該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而且在這之前要先仔細想想未來這件事情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
懂得冪次法則的人在創業時會更謹慎,因為現在創業的人太多了。你擁有一家倒閉公司100%的股權不如擁有谷歌0.01%的股權,所以加入一個好的團隊也是不錯的投資。如果已經創業了,要知道冪次法則在各處都有用。一個機會,一種分銷模式,一個小市場都可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