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后有種別樣的含蓄之美,所謂“意乎遠,境貴乎深”。到展廳。劉海波的清源際藝術中心與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微雨“清源際”幾個字曼妙地“飄”在紅墻之上。穿門而入,走過荷塘,便來走過花卉市場,走過長長的林蔭道,眼前出現一座紅墻青瓦的建筑,
貴乎平淡天真
寬敞的工作間中央燃起一盆溫暖的炭火,讓整個屋子的幸福指數倍升:明亮的落地窗外是翩翩寒竹的倩影,窗前有一張約兩米寬、十米長的木桌,上面整齊地放好了筆墨紙硯:屋內有各種擺件,最特別的當屬形狀各異的石頭,它們都是從不同的地方金回來的。坐在巨幅水墨畫前的劉海波,此時正在專心地燙杯、泡茶,捧著溫熱的普洱茶,話題便由竹子開始。
“歷代文人與竹子有著不解之緣,文人贊譽竹子風格,詠竹、喻竹的詩文是不少的。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這樣的名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彼淇奧,綠竹如簀……’”用竹子裝點的清幽工作室,在清源際藝術中心園區內有20余間,為藝術家駐留計劃提供了完備的配套設施。推開工作室一旁的小門,便是古典風格的臥室。開館至今,藝術中心已經接待過來自德國、美國的多名優秀藝術家駐留、創作。
劉海波樂于與藝術家們交朋友,他欣賞他們的隨性、執著,喜歡他們的天真、善良。1月8日,清源際會·梁時民中國畫作品展在藝術中心開幕,梁時民就是劉海波認識10多年的朋友。“他的作品多寫蜀中山水,然而畫中崇山峻嶺,頂天立地,又兼層崖迭出,勢壯雄強,回蕩著北派山水的余響。他的花鳥作品內容豐滿且疏密有致、虛實相合,作品格調高古,意境渾厚深遠。可謂是人如其畫,畫如其人。”
2015年,成都清源際藝術中心將有兩件大事,第一是組織編撰《四川百年美術史》,擬邀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擔任主編:第二是開啟藝術品價格與價值研究,以論壇的形式發布相關指數,從而量化藝術品的價值,并逐漸形成權威的評價體系。劉海波說:“一件藝術作品,遠至古希臘雕塑、中國古代青銅器,近至現當代繪畫與雕塑作品,雖然其美學標準不同、風格形態各異,但其價值組成大致有一個共同規律可循。我們想要做的就是把這個規律直觀地展示出來。例如,藝術審美是一個巨大的多元體系,不同的審美體系有著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評判標準。即便如此,面對不同的藝術作品,審美過程仍舊具有共通之處——典型性。一件作品在其歸屬的審美價值體系中的典型性與純粹性往往是決定其價值高低的首要標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清源際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不論是從事國畫、油畫、書法、版畫、雕塑,還是攝影的藝術家,都能在這里駐留、生活、寫生、創作,尋找到藝術的本真。”談到清源際的名字由來,劉海波說:“‘清源際’取自‘正本清源’之說。‘正本’為主觀,清源為‘客觀’,為藝者貴乎平淡天真,格局為大;主觀自囿,格局為小。舍主觀而取客觀,乃為源之清正。此清源際之際,乃邊際之意,藝無邊際。”
雖然對當代水墨畫情有獨鐘,但劉海波也欣賞先鋒藝術帶來的心靈震撼。“說了,做了,表現了,然后影響了他人,這就是行為藝術的魅力。我曾經主持過一場行為藝術展覽,當時作品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因為行為藝術往往表達的是一種突破,代入感強烈,觀者都為之動容。”人的認識總是有盲區的,許多行為藝術表達的其實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處境。每一個人對行為藝術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且沒有一種是錯的。
劉海波2003年投身文化藝術產業,擔任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運營總監,并于2013年開始籌備清源際國際藝術中心。一路走來,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懂得做生意的商人,而是一個有品味的藝術推手。就像喝茶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如今的工作是他的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QA
劉海波
差異存在與個體之間
Q=《成都女報》A=劉海波
Q:與其它藝術中心相比,清源際的特點是什么?
A:清源際是一家集藝術品交易與收藏、藝術收藏品鑒賞與展示、藝術創作與交流、藝術信息傳播與推廣、學術研究與探討為一體的專業性文化藝術機構,是以藝術家駐留計劃為核心的專業藝術寫生創作基地。
Q:你覺得80后當代藝術家處在怎樣的大環境之中,他們應該如何把握好機遇?
A:無論是50后、60后、70后、80后,還是90后,藝術家創作的真正差異性只存在于個體之間。總體來說,作為年輕的藝術家,80后不應該好高騖遠,追求出風頭的快感,而應該靜下心來潛心創作,繼承傳統很重要。
Q: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是一個嚴父嗎?
A:我的兒子目前在上初中,我對他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是希望他可以獨立思考、做事。比如我讓他從小學起就自己做早飯,還鼓勵他在周末為家人做飯,并不斷地表揚他做得好吃,以此來鼓勵他。他小時候要去游樂園、公園玩耍,只要有時間我都會陪著他步行,不坐車,也不抱他。
Q:工作之余,有什么愛好?
A:偶爾會提筆寫寫字,我很喜歡打羽毛球,可以連續打兩個小時不休息,中途只需要喝一次水。